第553章 开普敦的归属(三)
1676年4月3日,东方港。随着多艘船只陆续靠港,出征已近三年的第一混成营、第三混成营两千多名官兵背着步枪,迈着沉重的步伐,一脸疲累地踏上了码头。
其实这样也好,东岸人损失了大笔订单,经济上陷入了困难,但却获得了可以传诸子孙后代的土地,也不能算多亏。荷兰人终究是取得了一个***可以补给、贸易、保养船只,东印度贸易可以继续进行下去,甚至会更好。就是不知道这种设想,远在阿姆斯特丹的奥兰治亲王能不能接受了,这人可是个年轻气盛的主啊!
按照当初东岸人与他们的约定,这些人在抵达本土后,将会即刻办理一应手续,成为华夏东岸共和国国民。至于今后是继续当兵吃粮还是解甲归田,一概悉听尊便。关于以上这些,本土也是应允了的,后面陆军部的官僚们就会带他们去办理了。
蓝飞闻言轻轻点头。话说呢绒贸易协定被撕毁的事情,他们其实是非常清楚的,毕竟那会正在荷兰境内作战,与驻欧全权特使李晴多有交流,知道了很多事情,更知道东岸人攻击荷属南非殖民地的直接导火索就是奥兰治清亲王下令终止与东岸人签订的包括呢绒在内的合同金额超过七百万元的一揽子贸易协定。在此之后,早就对荷属南非垂涎三尺的东岸人,立刻从抽屉里拿出已经制定了很久的作战计划,一举攻占了整个荷属南非,将最后一个外国殖民势力驱离了这片彩虹之国,从此独霸了这片地理位置极为关键的土地。
两个混成营缺了这么多人,自然不可能坐等本土万里迢迢送补充兵过去(当然事实时三年时间内他们没收到过一个补充兵),因此在本土的默许下,都是就地解决部队缺额:最主要的补充对象当然就是与他们一同作战的瑞士、南尼德兰及德意志雇佣军了,尤其是那拨苦哈哈的瑞士人,一千人里面有差不多三分之一被东岸人招募,成了第一混成营和第三混成营的一员。其中甚至有混得出色的,已经当上了排长,也是神奇。
从这个角度考虑的话,东岸人确实是没有任何可能归还荷属南非,即便奥兰治亲王再度与东岸签订贸易协定也不可能了!荷兰人大概也预料到了这种情况,因此退而求其次想占一个开普敦港,打算多少有个落脚地,可没想到东岸共和国连这个条件也不打算答应,这可一下子就让范贝弗宁赫下不来台了,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嘛!
这总计1300余名客死异乡的官兵中,真正在正面战斗中死于法国人枪炮的(含受伤而死的)不过区区三四百人罢了。其余九百多人,绝大多数死于各种疾病,毕竟军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总是最恶劣的,成天在黄泥塘里打滚的他们太容易感染各种流行病了。且东岸人也比较倒霉,荷兰军中爆发的伤寒、霍乱等疾病几乎都赶上了,这就导致了大量的疾病减员,进而影响到了战斗力。当然也有不少人死于各种意外,比如发生在格万根波特监狱门前的事情,帮议员们看家护院时死于刺客袭击的,以及遭到当地荷兰军民袭击致死的(因为有段时间荷兰人掐掉了补给,东岸人不得不自己想办法,这导致了地方上的荷兰人与东岸部队之间的恶劣关系),总之五花八门,数量加起来接近了两百人。
当然东岸人对联合省如此强硬应该也是通盘考虑过的。他们吃准了这会荷兰人不愿意为南非与东岸翻脸,因为那样他们将面临极大的贸易方面的风险,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会跟着大跌,因此不到万不得已应该不会翻脸。而且东岸人也是在通过这种手段试探荷兰人的底线到底在哪里,想看看他们到底有没有勇气牺牲东印度贸易与东岸全面翻脸,相信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总计两千多名士兵在军官的口令声中,以最快的速度在码头货场上列好了阵。杨亮、蓝飞二人凝视着这一张张面孔,心中感慨万千:与启程出发时相比,这里面的面孔差不多已经换了将近一半的样子,太多的人已经客死异乡,如今只能将他们的骨灰随船一同带回来,交予家人以做慰藉了。
蓝飞估摸着,后面那个范贝弗宁赫应该还会再回来与东岸方面进行商谈。双方最终在来回拉锯、扯皮之后,最终应该会各自退让一步,估计东岸方面会允许荷兰人的商船自由进出开普敦港,不用支付任何管理费、关税及其他费用,商品应该也有很大的免税额度乃至完全免税,说穿了就是将开普敦设置成只针对荷兰人的***。
此刻的码头上,天高云淡,清风习习。不过除了几位来自陆军部的小参谋们之外,并无什么大人物来接待他们,这令刚刚下船的杨亮、蓝飞二人有些失望,他们互相看了看,然后同时抱以一声苦笑,这可真是后娘养的待遇啊。
这样一来,既达到了令荷兰商船、军舰有个落脚地的目的,同时也给予了他们一些经济上的好处,这对于缓和两国关系多多少少会起一些正面的作用。至于那些拖欠荷兰的军火和其他一些紧要物资,应该也会加紧生产后卖给他们,不过应该也就这一锤子买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