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422章 北宁(九)

第422章 北宁(九)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高郭乡这边进行的手指截肢手术看起来还算比较顺利,主刀医生——一个看起来年轻得过分的家伙,这多多少少让患者有些不安——顺利切除了已被压得血肉模糊、烂得不像样子的坏肢,这才放下手术器械,让助手们对伤口进行止血、消毒、涂抹油膏,最后捆扎绷带。整个过程忙而不乱,所有人看起来都训练有素,显是平日里练习多了的缘故。

高亢嘹亮的嗓门仍在继续,远处慢慢来了一群骑马的大人物,附近村民们都知道,这是来本地视察的地区专员。至于说地区专员是个多大得官,对不起,他们还没这概念,总之认为很大就是了。

当然了,这种练习主要存在于学习期间,盖因整个巡回医疗队做手术的机会并不算多,他们平时做得最多的工作还是给国民们普及疾控知识、分发药物、拔牙、处理伤口等等,在整个长达大半年的巡回过程中,他们仅仅是在南边的伊瓜苏县于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给一位难产的孕妇做了剖腹产手术——这种高难度的手术的结果自然是悲剧性的,事实上华夏东岸共和国的医疗系统几十年来尚未有成功的保证母亲存活的剖腹产手术。

“……在我老家的土地上,所有能耕作或放牧的土地,都已经被瓜分殆尽。流浪者为得到一份可以租赁的土地而对每个地主下跪鞠躬,或者献上自己的妻女,贵族们很多时候宁可自己的土地一直荒芜着也懒得租赁出去给人耕种,因为他们觉得拿来放牧更有利可图。不过在东岸,土地真的是一种再廉价不过的资源,只要你有七元或十元钱,那么就可以在边疆地带购买一亩,譬如我们高郭乡这里,地广人稀得很,你沿着草原驱逐几十公里,都未必能遇到一个村庄。看看这些天空翱翔着猛禽的辽阔的草地,这里的太阳只是偶尔才能晒着人的面孔,任何种子洒落在这片土地上都能结出不错得果实,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得呢?没有,一点也没有!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赶紧拿钱买下自己赖以传家的土地,然后辛勤耕作起来,直到它稳定产出能养活自己和家人的东西。”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要想改善东岸全国的医疗卫生状况,单靠这种临时性质的巡回医疗队是没什么用处的。东岸人真正要做的,还是要扩大医院的数量、培养更多的医务人员,全国才十六所大型医院,简直有辱执委会伟光正的形象嘛!要知道,全国目前可是有88个县呢——在上个月刚刚成立了福兴县(第86个县,下辖福兴镇、振华乡、新建乡、振东乡、永井乡、野芦乡,共六个定居点)、南胜县(第87个县,下辖南胜镇、团荡乡、立秋乡、板浦乡、连成乡、云台乡,共六个定居点)、新坝县(第88个县,下辖新坝镇、花园乡、燕尾乡、里库乡、芦堆集乡,共五个定居点)——居然才只有十来个县有正规的医院,其他地方就只有一些小型医务室、诊所乃至在乡郎中充门面,这简直就是无法让习惯了后世医疗密度的穿越者们无法接受嘛,虽然这个医疗体系整体上比起旧大陆国家已经好上太多了。

“……我们村里只有一个地主和一个富农,但究其经济实力或生活水平,甚至不如我们普通的东岸农民。他们穷到什么地步呢?两个村里最有钱的家庭合起来一年也只卖了不到一百五十元的谷物,这真是可怜,试问咱们东岸哪家农户努把力,一年不能卖个70元以上的谷物?我曾经是个非国民劳务工,在西湖县某处打工时,村里最富有的那个农民家庭就有60亩肥的流油的土地、一个非常大的养蜂场,比我老家那个村子所有农民的蜂箱加起来还要多;在割草的季节,他能一次雇佣10个割草手,并且给予他们有尊严的薪资待遇。”

而要兴建更多的医院、培养更多的医务人员,以东岸人那种精益求精、宁缺毋滥的态度,估计也不是短时间内能一蹴而就的事情。君不见,都几十年了,他们也才粗粗建立起了一套看起来非常可怜的医疗系统、两家规模勉强算是尚可的国营制药厂(北方制药厂和巴西制药厂)、一所专门的医科学校(当然也不能忘了兵团堡也在培养医学人才)、两家疗养院、两家医学研究所(南铁病理研究院和首都医学研究院),生产了那么几十种药物,但面对整个社会的需求,还是远远不足的。要知道,现在的华夏东岸共和国可已经是一个拥有二三百万人口的“大国”了呢,且随着中产阶级的日益增多,渡过了温饱阶段的他们,必然会提出更高的医疗服务的要求——这如何应对,可就要看医疗卫生系统的官僚们了。

“……在整个村庄,没有一个可以经常吃到鱼和肉的人,如果有,那他肯定是地主或贵族,他们也是靠别人的劳动才能享受如此的生活的。夏天吃肉的农民,犹如河床卵石中的金屑那么稀有。我曾经生活过多年的村子,住着111个人,在这些人里,只有59个人能常年吃饱,而且一部分还只能吃黑麦面包或其他什么低劣的食品;在其余52个人中,有2个是白痴,根本不干活或活干得很差,2个畸形的人,5个病人,6个瘦弱而严重营养不良的人;在此之外,还要加上一个古怪的人,他轻微地发作宗教狂,不过并不太影响干活。”

徐宇等人没有过去打扰正在屋里给下一位患者做手术——这次是非常简单的拔牙手术——的医务工作者们,而是径自策马向前,朝位于巴拉那河畔的小型内河码头扩建项目的建设工地驰去,那里可是如今北宁地区西半部诸多定居点的对外交通生命线呢,每次徐宇来视察第一站都是这里。

1670年9月2日,小雨。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