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南铁速度
1649年10月21日,兴南河,大雪。
自信堡的男性居民大约有八百多人,清一色来自远东,几乎都是历次战争中俘虏的各国俘虏。其中,满蒙八旗约占40%,是数量最多的一类人群了;此外,汉八旗及绿营俘虏约占30%,人数第二多;剩下的有野人女真,也有朝鲜人,甚至还有两名从亚扬湾一带误入庙街的西伯利亚哥萨克。
这样的故事几乎在全线(兴南公路全长约三百公里)十个工段上同时上演着。在担任监工的自新堡八旗兵们和一部分被东岸雇佣的高乔人的努力下,兴南公路无论从修建速度还是公路质量来看,几乎都可以称得上是华夏东岸共和国境内同等级公路中的第一了,让莫茗莫大总裁笑得合不拢嘴。
十几名披头散发的矮壮男子,正裹着厚实的棉衣,在野外一条蜿蜒向远方的道路上快步走着。外面寒风刺骨,雪花伴着哀嚎的西风直往人衣领子里钻,但在场的十几个人没一人敢出声抱怨。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觉悟高,而是因为他们都来自自新堡,是所谓的需要“改过自新”的前劳改犯。
为此,他还专门让南铁公司民政部新闻科派出了几名专业记者,跑到公路上采访了一些施工参与者,然后在《南铁周报》上发表了一片文章。该文章极尽夸张吹嘘之能事,将所谓的“南铁速度”好好大肆宣扬了一番,就连本土很多人都有所耳闻,算是给南铁公司好好做了一把宣传。
这里就是南巴塔哥尼亚,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寒冷地区的半干旱沙漠。在这个环境恶劣的地方,也只有每年冬季三不五时的降雪,才能给干涸的大地带来宝贵的生命之源。野外丛生的灌木、荒草以及稀疏的耐旱树木,其生存都有赖于此。
当然了,这篇新闻报道内也选择性地无视了为了所谓的“南铁速度”而付出自己生命的1679名克兰迪筑路工人。在这些兵团堡出身、从小接受“东岸主义”教育的学兵记者们看来,野蛮人是没有人权的,他们就是纯粹的消耗品,仅此而已。而且东岸对他们还算比较厚道的了,至少他们没有将他们的头皮揭下来制成战利品,不是么?更何况,如果这些克兰迪人能够在铁路通车前还活着,没有被沉重的劳动和肆虐的疾病夺走生命的话,那么他们还将有幸拿着一笔钱,登上东岸的船只,跨海到新华夏岛去开始自己幸福的新生活,就如同已经去了那里的很多他们的同胞一样。
河面上一片白茫茫的,雪落在厚实的冰面上,不一会儿就堆起了老高。远处的芦苇丛在寒风中被吹得此起彼伏,夏季时会在这里逗留的候鸟们此时一只也不见了踪影,似乎全跑到北方去了。
而就在兴南公路修得差不多的时候,一艘从东方港驶来的大型风帆运输船小心地避开港口内外的小型浮冰,然后在蒸汽拖船的牵引下缓缓停靠简易木质码头上。这艘船上满载南方车辆厂生产的重型货运马车以及大量工程机械,这都是为下一阶段两洋铁路的开建准备的。
随着一场不期而至的寒流的到来,横贯整个戈壁滩的兴南河再度笼罩在了纷纷扬扬的大雪之中。
公路修建完毕后,铁路的修建即将正式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