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生意与回家
他没有在兴南港逗留太久,3月8日,信使班轮公司的“翠鸟”号三桅运输船起航返回本土,于兴国花五元钱在装满羊毛的货舱内坐了下来。在摇晃了二十来天后,1659年4月1日中午,于兴国抵达了最终目的地——华夏东岸共和国首都东方港,他打算尽快在码头租辆客运马车前往郊外的自家宅子,他的母亲马蒂尔德早就三番五次写信催他回家了。
“剩下的都是些东印度香料和日本铜,顺带还捎了些澳洲出产的安哥拉山羊羊毛,没甚出奇的,想必孙经理也不爱收这些物事,我还是想办法卖给南铁公司好了,就不劳孙经理费心了。”
而所谓的税制改革,即执委会想在南锥七县推行本土的七大税种(即契税、营业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动产税、不动产税、关税)的征收,以获取不菲的财政收入。要知道,随着与西班牙王国达成全面贸易的协议,如今南锥诸县的税源已经极为丰厚,正为钱愁得吃不下饭的财政部诸位官僚们如何能够视而不见?于是乎,在一番激烈的私下勾兑与交锋后,陆军部与政务院暂时达成了妥协,南铁公司允许政务院在南锥地区进行税制改革,而政务院则在执委会的首肯下给予了南铁公司更多的土地——看起来南铁公司似乎是吃亏了,可谁让它是特许企业呢,自然要有为国家做出牺牲的觉悟。
“如此倒是孙某人唐突了。”孙诚礼一听就知道这些货物基本都是南铁公司预先订购的了,当下就熄了买过来的心思。不过这次能从于兴国手里买来这么多好洋货(南锥居民将来自太平洋的货物俗称为“洋货”),找个机会卖出去的话,却也是一笔不小的进项。看来今后要多多笼络这个于老板了,毕竟现在愿意跑太平洋的船东可不多,弄点洋货过来委实不容易啊,可别让他被别的店家给截走了——当然了,最令孙诚礼孙掌柜高兴的,还是又有数十名来自老家的族人或乡党抵达了东岸,这意味着孙家的能量又大了一分,毕竟这年头还是“自己人”可靠,办什么事也能更让人省心。
执委会也看到了这个因秘鲁贸易而兴起的地区的重要性,1659年1月份,本土财政部与南铁公司达成最终协议,在南锥地区七个县内推行税制改革,代价是除进一步明确以上七个县归南铁管辖以外(直到1678年12月31日止),还将奇洛埃岛北半部分也划归南铁公司管辖,承认是其附属地——毫无疑问,本土从中获得了经济利益,而南铁公司作为一个陆军色彩很浓的康采恩企业,在此事上也配合了本土。
与孙春阳南货铺的人交接完毕人和货物,并在阿劳坎港海关缴纳完毕进口关税后,于兴国又在码头与南铁公司的人就一些香料、羊毛和铜的收购价格进行了一番谈判,至晚上十点钟方才结束。
从1648年南铁公司成立算起,至今南锥地区的发展已超过十年。十年的岁月,让这个曾经的苦寒之地发展成了拥有七个县、超过8。8万人口、年进出口额超过三百四十万元的新兴地区(其中向本土进口156万元各类物资,向本土出口188万元各类商品),发展的速度可谓惊人。
处理完这些事务后,于兴国和几个心腹船员在码头上找了间还算像样的旅馆,住了下来。至于船上其他的水手们,唔,他们可能去照顾那些做半掩门生意的意大利小娘子的生意去了,于兴国也懒得理他们——临睡前,于兴国还从正对着海湾的房间窗户中看到,一艘装载了不少来自黑水的驯鹿、驼鹿(这也是本土重金求购的)的船只正在卸货,这令他不自觉地笑了,走太平洋贸易的同行是越来越多了,而且货物的种类也越来越五花八门了,真的很有意思。
截止1659年3月,南锥地区已经拥有了含山后、宁南、阿劳坎、庆丰、观海、威海、兴南在内的七个县,其中新近成立的威海县——含威海镇、黑金乡、麦哲伦乡(原麦哲伦情报站)和小寒乡(后世圣格雷格里奥小村)四个乡镇——有人口接近六千,是全国第32个县级行政单位;同样在本年度1月份新成立的兴南县——含兴南镇、自新乡、沙城乡三个乡镇——计有人口近二万,是全国第33个县级行政单位。
3月4日早晨,在安排副手(一位舅舅朱利安介绍的波尔多“航海家”)率两艘船载满货物北上前往观海港后,于兴国则坐上了一列往兴南港运圆木的火车,并于第二天中午抵达了位于大西洋一侧的兴南港。
包含智利南部在内的南锥地区现在真的是阔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