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贸易港
更何况,自从东岸人与联合省交恶,波罗的海市场销售一落千丈之后,库尔兰公国就已经成了东岸商品在波罗的海周边事实上的最大的代理商,肩负为东岸商品开拓市场、收复失地的重任。目前这项工作他们做得并不十分理想,进展很是有限,东岸方面也隐隐有些不满,大公陛下为此忧心忡忡,一直在想办法。而如果接下来库尔兰公国能够在交河港以一个相对低廉的价格采购东岸商品的话,对于他们目前正在努力推进的工作也是有一定正面效果的吧?至少他们可以给代理商更多的让利空间了,不是吗?
利昂·沃尔夫冈·瓦格纳乘坐一艘船只来到了交河港。
“库尔兰公国在旧大陆缺乏战略纵深,国小力弱,周围邻居又都是豺狼虎豹,一不小心就要被人吞了,因此新库尔兰这条后路极为重要,这方面可就万万不能忤了东岸人了。交河地区要转型,要设立国际贸易港,那么我们就要紧紧参与进去。”利昂·沃尔夫冈·瓦格纳总督想道。
说实话,低关税对合法商人们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小的诱惑,特别在东岸近海就更是如此了。这个国家拥有大量轻便快速的“星”级轻巡洋舰,三不五时地在近海巡逻,捕杀海盗船、追索走私船,效率很高,不能说完全没有走私,那不现实,但肯定比其他国家沿海少很多,而且走私商人所需冒的风险极高,成本太大,非有暴利的商品不能为之。因此,绝大部分与东岸进行贸易的商人,还是愿意走正规途径去港口交易的,虽然缴纳货物进出口关税、入港费、服务费什么的令人比较肉痛,但也只能忍了。
四百多万人口的国家,真的不能算是一个小国了,尤其是这个国家的贫富差距真心不大(甚至就连非国民劳务工都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国内有着大群的以自耕农(转型的加入合作社的农业经营者)、工人、商人、军人、公务员和手工业者组成的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随着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国内外各种资源的消耗也开始加剧,其中就有不少来自海外的热带商品,这就是新库尔兰殖民地赖以生存的关键。
而如果这次交河港方面成功地从东岸政府那里争取到一个较低的关税税率,同时降低船只入港费、服务费等杂费的数额的话,肯定能够比以往吸引到更多的商人前来贸易,无论是东岸国内商人还是来自海外的商人。
因此,也就是说,如新库尔兰这些地区,其经济是严重依赖华夏东岸共和国的市场需求的,景气程度几乎和东岸完全一致。特别是在这个国家的人口已经有了四百余万,消费人群大大增加的情况下——据最新的估算数据,截止1678年8月底,华夏东岸共和国总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413.47万人的历史高位,其中明人占比35.46%、二代国民占比50.47%、白人数量加起来约占14.1%的样子,另外还有非国民约36.6万人,同样是近年来的最高峰,这主要是缘于近些年国内大规模的基建行动。
瓦格纳总督在这里足足逗留了半个多月,期间拜访了贝弗伦总督时代积累下来的很多人脉关系,了解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对交河港未来愈发看好了。因此,他目前基本已经确定,回到雅各布港后就着手调配人手,前往大西洋彼岸的交河港设立办事处、货栈和店铺,作为新库尔兰商品在东岸的展示窗口。
但谁让东岸政府有一个非常令人诟病的政策呢?那就是出于一些政治或其他方面的利益,故意扶持一些他们认为该扶持的企业或国家,比如荷兰西印度公司、北美自由邦、新库尔兰等等,每年都有一定的进口上述公司或地区特产商品的指标,让国内不少商人很是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要知道,就连大名鼎鼎的荷兰西印度公司都打算在这里设立分支机构了,而且还是在这家公司与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在大西洋纠缠多年,财政日渐窘迫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由此可见这家大型殖民公司已经将宝押到了东岸身上,就指望靠这里翻身了。
其实吧,按照常理来说呢,库尔兰人虽然在波罗的海做惯了船具生意,甚至还在温道港有一家规模不小的造船厂,但他们的产品说实话在东岸是没有太多竞争力的,尤其是在加上跨洋运输费用及进出口关税的情况下。也就是说,从纯商业角度来烂,他们不应该也没有能力出售这些商品到东岸市场获利。
而荷兰西印度公司都能下定决心这么做,没有那么大财务压力的新库尔兰殖民地,又有什么理由不跟上呢?是否紧跟东岸政策、响应东岸号召,本来就是关乎新库尔兰未来发展的大事,像在交河港投资设立商业机构这种既有实际好处又能卖东岸人一个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傻了吗?
这艘船是一艘产自东岸镇海造船厂的650吨级笛型运输船,船舱内的货物除了烟草、咖啡、可可、干果、蔗糖、胡椒、肉桂等热带特产之外,还有许多桅杆、木焦油、缆索等船具。后者是新库尔兰殖民地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产业,主要是利用刚果河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从东岸这里进口机械设备、聘请技术人员,建立起一系列旨在对这些资源进行利用的作坊式企业。其中,桅杆、木焦油、缆索等船具制品,是库尔兰人发展的重点,因为他们在旧大陆的波罗的海就有类似产业,现在做起来也轻车熟路了,唯一的区别就是从东岸进口了一堆不太熟悉的设备以提高劳动效率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