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南非新境况
不过也许是上面嫌南部非洲还不够乱似的,就在上个月的时候,几艘来自库尔兰公国的船只突然出现在了刚果河以北的卡宾达地区,并大举登陆。登陆的人员包括少量武装士兵及五百多名库尔兰移民,他们带着全套家什、牲畜和种子,一看就是准备落户定居并大干一场的样子。
除河中镇外,东面的高达乡有民五千五百余人,同样以务农为主,同时这里也是抵挡黑人渗透的第一线,经常与黑人散兵有武装冲突。如今的卡玛部落,已经逐渐统一了整个小卡鲁、大卡鲁高原的西部,势力越来越强盛。同时因为派遣统治阶层子弟到荷兰人那里学习知识,整个部落的文明属性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如今的该部落高层,很多人已经以说荷兰语为荣了。他们本就会种植庄稼、圈养牛羊、打制铁器铜器和陶器,现在又从荷兰人那里学到了更多的先进技术,整个部落的生产力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人口牲畜也日渐繁盛,就连火枪手都编了一队两百多人。
这个数字是极为惊人的,因为即便在历史上的几十年后,南非的白人才不过区区两千余人——因为荷兰东印度公司一开始压根就没想过发展这里,也没有任何竞争对手,因此他们优哉游哉地派了一些公司雇员(而不是定居者,他们没有土地所有权)前来这里种植庄稼、放牧牛羊,以补给过往的船队。
河中县两万多人口的优势,已经彻底压制住了南方荷兰殖民地。虽然荷兰人近些年来逐渐意识到了南非的重要性,并从国内想尽各种办法迁移了大量布尔(农民)过来,其数量几达两千之众;再加上与卡玛部落展开贸易的刺激,荷兰人又想办法从邻近的德意志穷苦地区“骗”了一千余名怀揣发财梦想的德意志移民;再算上荷兰人的巴达维亚高等法院不断判决流放汉人(东南亚汉人)到好望角,以及他们自己从马达加斯加捕捉的土人,整个荷兰好望堡殖民地的人口数量已经突破了六千(其中超过一半是奴隶)。
这种殖民政策对欧洲移民自然是毫无吸引力的,因此在整个十七世纪,涌入北美的欧洲移民多达25万以上,但前来南非的却寥寥无几。不过现在不一样了,由于东岸人在南非的崛起,荷兰人在缜密研究后发现不能任由这个地方被东岸一家控制,因此他们稍稍减小了一些在东印度群岛方面的投入,然后用这笔钱从旧大陆招募了大批拓荒者,并许诺给予他们土地所有权,因此很快便吸引了大量生活贫苦的农民来到此地。
这两万多人中明人比例极高,达到了55%以上,剩下的依次是波斯、俾路支女人(占比20%);印第安人(占比15%),以及其他一些族裔。其实原本印第安人数量极多——这得益于本土的流放政策——但无论是查鲁亚人、瓜拉尼人,还是克兰迪人、特维尔切人,都不能很好地适应旧大陆的环境,大批量地病死。另外在与黑人的持续放血战斗中这些人也大量死亡,因此虽然有源源不断的补充(本土流放而来),但其人口比例依然在缓慢下降之中,最终很可能会消失在南非的种族大融合之内。
两千说低地德语的荷兰人外加一千多名德意志乡下人,便构成了好望堡地区的白人主体。而这些德意志人在与荷兰人通婚后,他们的下一代基本会失去自己的文化特征,而好望堡殖民地的这些白人及其后裔,早晚也会形成一个新的民族——阿非利卡人。
而在前阵子,鉴于南非地区的人口、经济、土地都有了一定的规模,经执委会首肯、政务院正式下文批准同意了河中县的建县申请。河中县治所为河中镇,另外下辖高达乡和象乡两个乡级行政单位,总人口两万余——比很多本土的县份人口都多。
这六千人分布在广阔的区域内,最北已经抵达后世的马尔麦斯伯里附近,与东岸人的势力开始接壤——而这里,也正是双方共同默契承认的边界线。荷兰人在南非伐木造屋、修建堡寨、开荒种田、放牧牛羊、打捞渔获,另外再和黑人达成商业、政治联盟(隐隐针对东岸人,以分担各自面临的庞大压力),这小日子倒也还过得下去。
而在将近三年前,前任南非开拓队队长刘昂离任前,曾经在北边的后世克兰威廉水库附近兴建了一个定居点,名字叫象堡。经过三年时间的发展,这个定居点如今也修建起了巍峨的城墙、漂亮的村庄以及整齐的田亩,背靠象河流域丰富的水源(南非三分之二地区严重干旱)以及当地独特的地形气候,象堡上下四千五百余名定居者形成了以小麦、葡萄、养牛为特色的产业。该地如今已经开始试着酿制葡萄酒,打算以此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然后出口回本土与镇海县的香山干红争夺市场。
而且,听说随着法国内乱的持续爆发,荷兰人又通过自己的渠道开始从法国搞了一批移民到南非来。这些法国人带来了先进的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而荷兰人自己本来就是欧洲农业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再加上勤劳又能吃苦的德意志农民,整个好望堡殖民地的人口、耕地、经济都在呈一个上升趋势。荷兰东印度公司为此付出的巨额前期投入,早晚都会获得丰硕的回报,这是毋庸置疑的。
这样的实力,已经不再是东岸人能够轻侮的,因此最近两年来双方之间的大规模冲突已经渐渐平息,如今只余一些小规模的厮杀和打草谷行动,从战略层面上来讲已经是不痛不痒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