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山东大旱(十三)
而或许是此战被东岸骑兵打痛了的缘故,清军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偃旗息鼓了,再无任何动静,也不知道打的什么主意。不过东岸人也懒得猜了,他们携大胜之势,顺势夺占了九连城一线,并立刻下令渡江赶来的第一批朝鲜军士采石烧砖,修缮这些从明中期以来就有些失修的城堡,以作为今后拱卫丹东县北方的堡垒——九座沿江设置的屯兵堡垒。
“这种土豆在登州府种植多年,应该能适应丹东的气候。”一名年轻的官员指着那些装在桶里的土豆,朝几个前清国小吏说道:“你们现在就带人分发下去,交给新来的移民们耕种,放心,具体的你们不用管,都有登州过来的农技人员指导,你们只需配合即可。”
梁向俭在远东为官多年,门生故吏众多,因此他说的话在干部们中间一向非常管用。加上这次他用官位悬赏督促众人努力工作,因此一下子就将大伙的心气给提了起来,台下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出身黑水地区的退役军官及胸中充满热情理想的兵团堡学兵们——的心里顿时火热了起来,纷纷开始盘算接下来的工作要怎么展开,又怎么才能做出成绩,而这显然也正是他梁某人想要达到的效果。
当然了,东岸人也不会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清廷的无所作为身上。在陆军第七混成营攻陷镇江堡的消息传回烟台没几天后,从胶州城(非胶州要塞)紧急返回的梁向俭下令,将骑兵联队第三大队2000余骑集中起来,然后分批运往丹东县登陆,作为该县的一支机动力量,防御清军可能会有的反击。
当然了,梁向俭没有提到,未来宽甸县、凤凰县的设立,可能要等很长一段时间了,搞不好在他梁某人任期结束前都未必能搞起来呢,因为这其中的牵扯实在太大,一着不慎便要搞个大新闻——一个镇江堡也许清廷忍就忍了,可若是九连城、宽甸、凤凰城一带接连丢失,那么这可就不是小事了,清廷很可能被迫做出激烈反应,以遏制东岸人越来越可怕的野心。要知道,这些地方可不比宁古塔那些“边鄙之地”,而是离清廷龙兴而起的腹心之地近在咫尺的所在,人烟也更多些,清廷若是不做出些反应那可就真的是死人了,哪怕他们现在的统治重心很明显已经转移到了关内。
公允地说,海军的这招目前来看还是管用的,尤其是在满清国内灾荒严重,统治面临危机的时刻。再加上他们部署在东北的兵力本就不多,前些年八旗扩军时又抽走了一批,如今委实是欲振乏力,想要凑足收复镇江堡的兵力、粮饷、骡马、器械都有些困难,因此在镇江堡失陷了快半个月后,始终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就好像此事压根没发生过一样。
梁向俭在丹东县开完工作会议后,没有再多做逗留,而是在部分骑兵的护卫下,直接渡江到了对岸朝鲜王国境内,径直将朝鲜义州地区的官员揪了过来,质问他为何借些粮草也百般推托,到底是何居心?说罢,不待朝鲜官员自辩,一千余如狼似虎的骑兵联队官兵便在朝鲜人反应过来之前,迅速涌入了城,将粮仓内的部分存粮直接装车运走去也,只留下了区区几张废纸一样的借条。让朝鲜官员是欲哭无泪,偏偏又不敢阻止,只能仓皇向汉阳城汇报。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为了更好地掩护灾民们在丹东县一带的垦荒,由梁向俭批准、协调,多艘海军战舰、炮艇云集到了渤海湾北部沿线,对锦州、旅顺两个港口进行炮击,同时派出大量精干人员于辽西一带登陆,迷惑、欺骗清军,使其判断不出东岸人的目标,无法做出集中兵力东向收复丹东的决定,以给那边垦荒的灾民们争取更多的时间。
6月20日,就在“加的斯岩石”号重型战舰刚刚离开鸭绿江口没多久的时候,一支规模约在两千人的清军马队从凤凰城方向杀奔而来,并立刻被警戒的骑兵联队第三大队官兵侦悉,然后一场短促而激烈的骑兵会战便在丹东县以西十余公里处拉开了帷幕。
远东的风物令年轻的学兵官员非常兴奋,他已经决定在此安家——唔,应当就是如今已被正式改名为丹东县的原镇江堡、九连城一线——与即将到来的三四万山东灾民一起,随时迎击任何来自沈阳方面的清军反击。
此战中,人高马大、装备精良且训练有素的东岸骑兵,以一场酣畅淋漓的正面冲锋击溃了“一点不专业”的清军骑兵(其实满八旗多为骑马步兵),杀伤敌军七百余人,自身伤亡甚至还不到两百,可谓是大获全胜,也凸显了东、清双方这些年来在骑兵方面越来越大的差距——这其中,装具、训练、士气和战马的因素都有,其实说穿了还是生产力的差距。
这位官员长着一副古铜肤色,年纪不大,身材不矮,足足超过一米八,在东岸本土也算是“长人”了,这或许和他的基因有关吧。这个在兵团堡学习了十年之久的官员是归附东岸的特维尔切部落出身,在兵团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远东黑水地区为官,也算是出人头地了,虽然他现在仅仅只是个副科级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