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山东地震(七)
“对了,三个生产建设兵团可要管理到位了。几万人聚在一起干活呢,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那样可就有违我们搜罗、赈济灾民的本意了。让建设兵团附近的驻军都给我打起精神来,宪兵队的人也给我动起来,重点严查邪教分子,防止他们鼓动灾民闹事。记住,凡是有任何不稳迹象的人,立刻给我揪出来,统一发配到辽东垦荒。他们不是喜欢闹腾吗?好,现在满足他们的心愿,让他们到那白山黑水间与杀人不眨眼的鞑子闹腾去吧。”廖逍遥最后又补充说道。
“生产建设第二兵团负责的是胶南县的建设……”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原登莱开拓队队长、远东三藩名义上的最高军事长官梁向俭才刚刚卸任呢,原本跟着廖逍遥在黑水吃冰卧雪的一干老臣们,便纷纷来到了登莱“过好日子了”。
胶莱新河这条河流,其实原本是一条人工运河,元代时就有挖掘,明初废弃。在隆庆、万历年间,因为黄河水患的加剧,曾经打过开挖胶莱运河以济漕运的年头,后来因为经费不足(张居正当时估算需要花费100-200万两白银)的原因而被迫放弃,而胶莱新河就是这条运河的南段。
话说自从郯城大地震爆发以来,东岸人救灾之余,利用山东西四府清国地方官府和军队处于混乱中、交通为之断绝的有利时刻,组织兵马迅速西进,夺占了包括灵山卫、胶县(原胶州)、高密县、昌邑县在内的多个地区,扩大了地盘的同时,也获得了大量的人口。
廖逍遥此番意欲重新疏通胶莱新河(目前淤塞之处甚多),也是很正常的说法,因为其既可以便利交通,使得船只可以深入到内陆一些地区,同时更可以作为一道天然的军事防线,以抵御清军可能的攻击,当然就近些年的局势来看,这条河疏通后应该还是交通运输方面的职能更重要一些。
总之,经过这么一番职位调整之后,廖逍遥对登莱地区的控制力大增,做起事来也更有得心应手的感觉,比如正在莱州府同时进行着的救灾和军事部署。
不过,生产建设第三兵团只有区区五万名男女老少,胶莱新河淤塞多年,重新疏浚的工程量颇为不小,毕竟当年疏浚动议被废止的一大原因,就是山东地方官员恐惧因为开挖河道而“兴大役”。要知道,万历初年山东的人口密度可远不是1669年的今天可比的,作为当时大明帝国人口大省的山东都恐惧“兴大役”,可想而知疏浚胶莱新河需要调动多少物资和人力。东岸人手头只掌握了区区一支五万人男女老少的非专业工程队伍,这胶莱新河要疏通到何时,可就只有天知道了。
至于挺身队总队长兼第一联队联队长儒尼奥中校,因为在远东服役多年,关系盘根错节,人缘颇为不错,加之平日里向来唯梁向俭之命是从,晋位为上校的廖逍遥也不便立刻便将其换了,否则吃相太难看,不利于团结地方军民士气。
“生产建设第三兵团目前只疏通了入海口一带数十里……”王世传说起这个时也颇为尴尬,只听他解释道:“胶莱新河淤塞有些年头了,很多地方甚至被人占为农田,有的河道被种了果树,清理起来非常麻烦,工程量非常之大。而且,很多河道内是石质结构,我们缺乏一些传说中非常好使的蒸汽鹤嘴锄等工程机械,清理起来费时费力,效率极低。目前,为了挖掉这些石头,生产建设第三兵团只能在其上方堆叠柴草并将之引燃,通过火焰灼烧来让石头崩裂、破碎,进而可以被成功清理掉。但这种方式的效率无疑是非常低下的,严重拖累了整个工程的进度,但他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另外还有一些为他所欣赏,并且改换门庭较为迅速的官员,如挺身队第二联队联队长高萃环、第二联队副联队长兼第五大队大队长董大郎等人,也各有任命。前者被拔高了半级兼任了挺身队副总队长,军衔跃升为了少校;后者也被授予了上尉军衔,在第二联队内的话语权大增。
“慢慢来吧,不指望一蹴而就,能疏通一段是一段。这种超级大工程,本就不是三年五年能搞好的事情,我这个任期搞不完,后来人可以继续搞嘛。”廖逍遥看着遥远的西方地平线,无所谓地说道:“反正就是给这些灾民们找些事干干而已,让他们不至于闲极无聊反生事端,至于能将这条胶莱新河疏通到哪一步,就无所谓了。元朝、明朝那种大一统王朝都没彻底搞定的事情,我们来了就能一下子搞定吗?怎么可能!人都是一个脑袋两只手的,在疏浚运河这种纯依靠人力的项目上,缺乏工程机械的我们并不比他们优越多少。”
其中,曾经做过精锐的治安队队长、黑龙江保安团一任团长的库尔汉,被任命为骑兵联队代理联队长,军衔少校,统领三个骑兵大队五千余精骑,从此踏入了高级军官的序列;原黑龙江保安团团长、庙街县县长王世传,被任命为代理胶州要塞守备司令兼莱州地区行署专员;原大泊县县长廖建功,在廖逍遥离任前被提拔成了突击成立的库页岛地区行署专员,同时继续兼任关键的大泊县县长的职位,以保持他廖某人未来仍能对黑水开拓队辖区维持相当的影响力,以上便是三个最关键的位置的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