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改革深水区的社会
改革,怎么就这么痛苦、这么困难呢?
到了现在,他们已经渡过了最困难的那段时光。国内矛盾虽然依旧尖锐,农民生活困苦(粮食大量出口远东诸藩)、工人收入微薄、知识分子迷茫苦闷,但已经是可以处理的了。偶有一些群体性事件甚至是武装起义,转眼就能扑灭,影响不了社会大局。
海参崴陆军学院内还有两百名来自顺、明、日、朝甚至是北美民主自由联邦、拉杰普特共和国的外籍军人在学习,尤以来自日、朝两国的最多。吉田正贵、松浦卓也就认识一位来自仙台藩伊达本家的年轻人,叫做伊达智哉,和他们关系还不错,通过这位公子哥,他们也从侧面了解了一些日本如今的近况。
与朝鲜相比,日本没这个条件,那就只能自己硬扛,内部消化矛盾了,这自然是非常痛苦的。东岸人帮他们领走了大量的浪人野武士,已经是帮了不少忙了,客观上减缓了矛盾,但更多的,实在无法做到。总不能帮你把城市贫民也领走吧?先不说符不符合东岸政策,就你自己而言,也不是什么好事吧?没了城市贫民,工业如何发展起来?而工业发展不起来,这改革进行得有什么意义?
五月份的时候,他们告别了亲朋好友,离开了朝夕相处的战友,与其他十八位受举军官一起,搭乘“南极狼”号风帆船——什么,这艘船竟然还没拆解退役——前往海参崴,开展为期两年的军事学习。学习期满后,他们将返回暂编第二师,分别以陆军预备役少校和上尉的军衔,当上正牌子的东岸殖民军团军官。
吉田、松浦不懂这么深奥的社会知识,他们只是为日本的未来而担心。但这又能如何呢?大家已经不是日本人了,过去的一切虽然难忘,但终究要割舍掉。以他俩浅薄的认知,日本对东岸还是有用处的,无论是当打手还是当狗,总有其价值存在。因此,日本未来的下限应该是可以保障的,虽然过程依然痛苦,但总不至于全体落个玉碎陆沉的下场。
此二人都是马来亚管委会推荐而来的,之前都是敢死队的军官,在进攻马尼拉和甲米地的战斗中立下过功劳。后来敢死队全队并入马来亚陆军暂编第二师,吉田、松浦本来要担任军官的,但由于二人出身日本野武士,缺乏现代军事知识,暂编第二师考虑再三,本着对自家干部负责的态度,向管委会举荐入读海参崴陆军学院。管委会手头有二十个入学名额,恰好此时还未用满,于是便把二人名字添了进去。
南洋战略、满蒙战略,日本人都可以积极地参与进来。不就是打仗么?死,从来都不是最可怕的事情,看不到希望才是。日本或许可以通过表示臣服的方式来获得关键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通过帮东岸人征战的方式获得信任。朝鲜那种稀烂国家都能过上高于日本的生活,凭什么他们不行?
学院总共四百来人,其中一半来自远东诸藩,有在各地陆军小学、中学一路读上来的科班出身的学员,有各师举荐而来进修的青年军官,另外还有在历次战斗中建立过功勋的附庸部队军官,吉田正贵和松浦卓也二人就在其中。
只不过,吉田、松浦二人也不确定,国内的幕府、藩阀、巨商们会不会同意这种略显屈辱的换取发展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尊严会受到损害,利益也会在一段时间内严重受损,恐怕如果没被逼到墙角里的话,轻易不会同意吧?
“杀!杀!”1707年11月18日,海参崴陆军学院的操场上,一群学员们正顶着呼啸的寒风进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