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铁骑突出刀枪鸣(五)
浙江新军第二师师长博格丹拿毛巾擦了擦嘴,端起手边茶盏喝了口茶水,然后才说道:“总指挥,结果基本都已经出来了。昨日之战,清军共损失了一万三千余人,其中被生俘者逾八千,战果巨大!留守余姚的四五千清军,绝望之下直接向第十一混成营投降,撤出了据守的工事、堡垒,目前该地已经被鄞县方面之军控制,余姚县算是拿下了。”
这次东岸人闪电般攻占嵊县、上虞,并包了余姚清军的饺子,清军前后损兵折将几近三万人,已经是伤筋动骨。就是不知道等到儒尼奥率两万三千名大军渡江西进之后,清军还会不会与他们展开一场会战,以彻底扭转局势——东岸人希望如此,清军应当也有这个冲动,因为一旦野战获胜,东岸主力全军覆没,宁波也将无兵可守,就是不知道清军能不能忍住这个诱惑了。
1680年6月22日,已是大战后的第三天。儒尼奥中校稳稳地坐在一间山野茶肆内,一边享用着还算丰盛的随军早餐,一边与属下商议着事情。
第十一混成营是常驻南方开拓队辖区的东岸正规部队(偶尔会调往辽东或外东北临时作战),全营满编1450人,以靖江县为兵员募集地。该营营长是李之信少校,1679年抵达远东,用以替换在远东服役多年的第十混成营。
清军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套路,还是倚坚城、用大炮,与来攻的东岸军队进行大战。就像多年来他们驻守余姚县的军队一样,修筑了大量堡寨,安放了百余门大大小小的火炮,东岸人正面攻来,那也是头痛得紧,不付出重大伤亡那是休想有所寸进的——清军的火炮从数量上来说其实并不比东岸人少多少(历史上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即便是处于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和平年代,满清全国现役火炮数量也超过了五千门,这是一个吓死人的数字),且他们从老奴时代就极端重视火炮的作用。前有浑河之战用俘获的明军大炮轰开浙军阵型,后有黄台吉时代辽东三矿徒携带大量铸造人才来投,满清的铸炮工业还是很发达的。此后多次入关,遇到坚城全部是用重炮轰塌城墙的方式攻破,比如1644年轰塌太原城墙就是经典战例。
“再看吧。先汇合了牛、谢、董诸部,然后前往百官镇码头,补给粮草、弹药和各类军资。至于是否西进,我还得再通盘考虑一下。对了,借调第十一混成营参与作战的事情怎么样了?有消息传过来了吗?马队长同意不同意?”儒尼奥突然又问道。
但清军的火炮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同等威力的情况下,往往比东岸人的要重上很多,以至于无法移动。而且,他们铸炮的思维也很僵化,铸的多是18磅海军舰炮,拿来攻城用,甚少有用于野战的轻便火炮,这个毛病也是在引入了大量来自联合省、英格兰、葡萄牙的军事教官后,才慢慢有所改观的。
“总指挥,汇合后呢?要不要渡江西进?”博格丹问起了自己关心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同样也是其他很多人关注的焦点,餐厅里十数位正在默默就餐的参谋这时也竖起了耳朵,听听儒大帅下一步是怎么考虑的。
但无论如何,现在清军阵营内,所使用的轻便陆军野战炮数量也不是很多,这可能和他们的军事生产体系转型比较缓慢有关。即便偶有的一些野战火炮,口径、射程、质量、寿命也远不如东岸人的,因此在双方人数相仿时打起野战来真的太过吃亏,故他们一直极力避免这样做。
说罢,也不待博格丹再说什么,儒尼奥便站起了身,说道:“余姚已破,这边一时间也没我们什么事了。今天再休整一日,明年一早各部即行开拔,返回上虞县,与各部汇合。”
不过在守城的时候,这个劣势就不复存在了。就像余姚县那边一样,清军在要塞城头安放上大量火炮一点问题都没有,反正也不需要移动,和东岸人对射就是了,谁怕谁啊!我大清在锦州、在北京、在开封、在西安、在襄阳、在南京都有铸炮工场,在部分外洋技师的改进下,火炮数量和质量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在一个要塞放上几十门火炮,搁刚入关那会也许用不大起,但在三十年后获取中国大量人力物力的今天,却已经不是那么困难了。
“余姚县拿下了,上虞县现在也攻破了,绍兴府一半已为我掌握。”儒尼奥中校闻言微微一笑,说道:“这一仗,我事先想到会胜,但没想到胜得这么干脆利落。你们第二师在这一仗里担纲主力,居功至伟,很好,非常不错!博师长更是大将之材,战中应对都很有章法,以后这南方开拓队有你在,我很放心。”
所以,这些年来,清军对东岸一直是用一种坚城利炮的战术,以期用最少的兵力,达到最大的效果,以便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他处,尽全力解决大顺这个主要敌人。相信几年前东岸人如果不与鲁王一起主动进攻绍兴府的话,清军仍然会继续贯彻这个政策,直到解决了李顺政权,然后集结重兵,一举解决宁波和登莱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