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战略机遇期(二)
这三个新建定居点每地人口不过一两千人,目前才刚刚完成前期的土地整理工作,地上的灌木、杂草也才刚刚烧过一遍。不过毫无疑问的是,这些看似肥沃的土地下面仍然埋藏着大量的树根和草籽,等到开春以后,它们就会与定居者们种下的麦种展开激烈竞争,这势必会使得这些第一年的“生地”的产量低得一个可怜的地步——或许每亩只有几十斤,其中还有大量的瘪谷。
如今的东岸建筑材料公司的布局在国内堪称广阔,除了由供销社升级而成的东岸百货、各银行网点比它密集外,其他行业恐怕都不如建筑材料公司——当然这其实也是由东岸国情的特殊性造成的。
另外,东岸技术人员们在多年的不断试验、琢磨中,也发明了一种新的窑体设计——他们将水泥混合料浆在水平腔室中干燥,而干燥它们的气体就是原本要释放到大气中的窑顶废气,这种含有高热的废气被管道引导至此室,然后再去烟囱,排入大气之中。这样一来,经磨碎机进入此室的炉料就被前一批炉料煅烧时所产生的余热给干燥了,大大节省了燃料消耗,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此番大兴港新建的一座水泥窑中,建筑材料公司大兴分公司采用了自然科学研究院经多年研发而得的新技术,即他们在生产水泥的时候采用了新工艺:1400-1500摄氏度下煅烧水泥,使其中的混合材料烧结,然后将这些烧结而成的熟料研磨成细粉末,这便是新水泥了。
这种生产方式还是自然科学研究院的技术人员们从砖瓦轮窑的设计原理上得到的灵感,他们从1640年就开始不断申请经费做试验、排除各种技术难点,其中单单是为了找到耐高温的内衬就花了好长时间。幸而,他们最终于前年解决了大部分技术难点,并获得建筑材料公司的验收,正式进入了推广阶段——建筑材料公司给这种新技术起了个形象的名字:隧道式水泥窑,此水泥窑的专利技术由投资方建筑材料公司和研究方自然科学研究院共享。
而且,据说该公司还在继续筹集资金和人员,准备进行进一步的扩张。只不过由于他们这个行业吸收了太多的契约奴和劳务工,使得诸如平安煤矿、长山铁矿、铁岭矿务局、西大荒拓荒农场、交通部下辖建设局等单位都已经极为不满了,因此下一步何去何从还很难说。但不管怎样,就目前来说,受益于疯狂基建行动的建筑材料公司已经是东岸国内一家巨无霸托拉斯企业了。
建筑材料公司曾经对用这种新技术生产出来的水泥进行了测试,经筛网(测试水泥粉末研磨程度)和强度两道测试,发现此种新式水泥全面超越了东岸以前生产的老式水泥。尤其是他们做了一定的水泥拉力测试,新式水泥放置七天的样本强度为162千克,超过了150千克的最低验收标准,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公司发展到1652年的今天,其规模已经极为惊人了,不说在每个定居点都有分公司,至少在60%的定居点有砖窑(不管是大型的砖瓦轮窑还是相对落后的小砖窑)、在40%的定居点有石灰窑(一般都是石灰石资源丰富的地方,而在整个乌拉圭境内,石灰石、大理石资源都极为丰富)、在30%的定居点有水泥窑,覆盖面已经相当庞大。
这种新式水泥的横空出世,对于如今正在四处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东岸共和国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因为这意味着很多设施的牢固程度大大增强了,同时成本却稳中有降,这如何能不让人欣喜呢?
而为了缓解铁路运力被建筑物资大量挤占的现状,东岸建筑材料公司这些年一直在进行着疯狂的扩张,即不断从老厂抽调人员去筹建新厂,筹建起一家新厂再抽调人员继续筹建下一家,如此滚动式发展。而联合工业信贷银行也对建筑材料公司进行了重点扶持,贷款数额庞大、利率也较优惠,再加上该公司自行在青岛金融市场上发行公司债,这才堪堪保持住了公司这些年来的高速扩张态势。
第一批享受到新式水泥成果的正是大兴港周边的几个新建定居点——同时也是本年度最后一批新定居点,居民几乎全部都来自山东、江北两地——分别是位于后世查皮奎小村附近的益都乡、位于劳雷莱斯小村附近的富安乡、位于孔斯蒂图西翁小镇附近的掘港乡。
在如今的东岸,由于各定居点相隔较远,交通不便,因此其间建筑材料的运输颇为麻烦,会挤占大量的运力。君不见如今西北铁路七成以上的运力都被水泥、石灰、砖瓦、条石、铁构件、木材等建筑材料(还不包括建筑机械)给占据了么,这些物资的运输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很多诸如煤炭、谷物、大豆、腌鲸肉之类的大宗商品都只能排在后面等车皮,铁路运输力量的紧张程度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