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收不住了
不过人总有短板,刘棉花天生就不善于搞这些名堂,方应物也埋怨不了什么。
虽然老泰山名声不佳,但以老泰山的次辅之尊,再有几个亲信帮着煽动,这应该不难。毕竟朝会上有上千朝臣,招呼十分之一怎么看也不成问题。
想至此处,方应物站在桥头,对朝臣们振臂高呼道:“国本动摇,奸邪谮逆而上,诸君能作壁上观乎?吾不为也!”
在他预想里,其实从来不指望刘棉花登高一呼便能召集千儿八百人,但只要有百八十个也就够了,再多也没什么太大的边际效益,又不是真要与天子死磕。
看着众人目光又望向自己,方应物忍不住热血沸腾地叫道:“大明养士百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他眼瞅着在场其他人的神态,心里还是没谱,别人实在不像是要跟随的模样。若自己带头走了,后面却没人,那还是丢人现眼啊!
不过又看到老泰山不停地朝着人群里扫视,方应物便知道,这肯定是在找自己了。其实要帮刘棉花解困也不是没有办法,而且是很简单的办法。
方应物连连摇头,简直无可奈何。自家老泰山什么都好,精明程度也是一等一的,但就是算计太过,什么都想尽在掌握,缺乏冒险精神。都这会子了,他还瞻前顾后的没个果断样子,正所谓诸葛一生唯谨慎……
正所谓英俊沉下僚,可是反过来说起码还有“英俊”存在,大明朝确实还有希望。
其实还有什么可犹豫的?此时应该坚决地转身就走,毫不留任何余地!伏阙死谏这种事情,本来就是冒着不可预知的险,这带头大哥越是犹犹豫豫,别人越是逡巡不前。
却说方应物站在人群里望着刘棉花,已然目瞪口呆地愣住了,这个场面连他也没有想到,更没想到老泰山机关算尽也居然如此不济事。
所以朝臣们才会在这时候摆出不合作态度,不啻于是对纸糊阁老们多年无所作为的无声抗议。
群体事件最紧要处在于煽动力,而不是理性地讲道理!如果人人都讲理性,那就没有刷声望的空间了。
对此方应物实在是不知说什么好了,只能暗暗感慨虽然这年头高层昏庸,但中下层的人心士气还在,尚未完全沉沦,只是上不来而已。
而刘棉花的问题就是思维过于绝对的理性,甚至近乎无情的理性,连自己都不能感染,还怎么感染别人?
但是谁承想,刘棉花慷慨激昂的一番说辞并发出号召后,居然没人响应。至于那几个叫好的人,一看就是亲信托儿,骗得了自己也不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