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诛心又诛心
看到方应物在一边虎视眈眈,祝允明便给下定了决心,不求出彩,但求无过,不能给方应物挑刺的机会。
看到杨循吉也发起呆,今晚已经没什么兴致了,方应物便打了哈欠,“天色晚了,今夜散了罢!”
旁边都穆连续提醒了几声,祝允明才惊省过来,知道轮着他作诗了。可是这首诗怎么做,还需要仔细考虑,必须要慎重。
望江楼外,路上行人便看到本地有名的三才子一个比一个精神恍惚,如同行尸走肉般地游荡。
祝允明想了又想,就是想不明白。应该是为了他老师商相公以及地域之见?可似乎又不完全是。
方应物似笑非笑,问起一个似乎不相干的话题,“祝朋友,听说你拜了大名士沈周为师?”
方应物当然很清楚,苏州府这些少年成名的风流才子,包括后来的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有几个是在科举和官场功成名就的?寻找其中原因,未必就没有心态不正的因素。
但祝允明却松了口气,能写出来就好,只要避免落人口实就行了。再说题材是绝对正确的,就是那方应物也是要读书进学考科举,总不能说发奋读书不对,所以想挑理也没法挑。
当然,也可以说这是超脱世俗,解放个性,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但有一个前提,他们大都先在主流认可的功名和官场上仆街了,如此才有然后……
但这是及时行乐的宴会,满屋人听到后又是感到索然无味。难道在方应物的带动下,今夜诗词都要用这种假惺惺的口号式乏味腔调么?那还算什么雅集!
而另一边,却有个陌生少年,被本地四五位名妓死死纠缠、拉扯抢夺,看得别人羡慕嫉妒恨。
此时屋中除去方应物外,祝允明应该是最有机巧的人了。他已经隐隐约约觉察到,方应物好像一直是故意的,可是他又为什么故意?
最后,这个少年在三位彪形大汉的帮助下,从胭脂阵里逃了出来,仓皇向阊门方向而去。
方应物说了请祝允明继续,但却没得到回应,却见此刻祝允明正在发呆。
只有吴中派的老前辈沈周沈大名士,终身不参加科举不接受征辟,才算是一个真正有境界的人。
内容很正统,表示要发奋学习、将来出人头地的志向。
方应物扪心自问,如果自己考到四十岁时还不能有所成就,只怕也要愤世嫉俗的放任自流,醉舞狂歌。然后抄上几百首名诗词,和唐伯虎南北呼应,变身浙江第一风流才子。
祝允明号称是不到十岁就能作诗,才思自然不会慢,很快就有了一首,便吟道:“结发属偶句,舞勺肆篇章,前徵脗羊叔,髦誉追滕王,明明内外祖,公望张辟疆,提剑多教术,童弱企高翔,遥知三纪后,栖栖守春坊。”
好像这样也挺带感的……不对,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方应物迅速将自己的不良心思甩了出去,他的主要人生目标可不是只当风流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