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虎落平阳
牛马二校尉和方应物万般苦恼,并排蹲在位于城中央的钟鼓楼树荫底下,茫然地看着街上人群。
孙大使仿佛被震住了,愣了足足片刻功夫,这才挥手道:“走罢走罢!恕难留人了!”
不过多头管理的毛病也很多,有时候互相牵制和扯皮也是免不了的。比如方应物这次被当作皮球踢来踢去就是一例……
让他走人?方应物突然醒悟到,古代斤两是十六进制的,一斤是十六两,两斤分成三份,应该是每份十两并余下二两!
当然这种互相制约的特色不奇怪,也是国朝从上到下机构设置的普遍特征,导致任何体制内的人几乎都不可能会造反成功。
不知过了多久,忽然听到有人叫道:“方相公,有劳久候了!”
方应物面无表情地答道:“学过,这也是在下所擅长的。”
没有勘合作为凭证,就意味着差事不算完成,同时更意味着不能在驿站或者相关衙署白吃白住。若要自掏腰包,出门在外消费高,他们又哪里花销得起?
孙大使拍案道:“哦?这世道,肯研究数算之术的读书人可不多见了。那本官要考校你一番,如果真是精通数算,那倒可以留下来。”
不但方应物发愁,连这两个校尉也很犯愁,他们同样耗费不起。勘合已经交到榆林卫了,若不能将方应物安置完毕,就无法再从卫所重新领出勘合。
而他刚才急于答题,下意识的按一斤为十两计算了……
所以说,延绥镇或者榆林城看似是小小的边镇,但衙署体系之严密和完整不亚于内地省城,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孙大使仿佛找到了兴奋点,站起来高声教训道:“孔圣人怎么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你不知道答案,却偏偏还迅速编一个回答,这足以说明你心性虚浮!连二斤三分都算不准,又不学无术!”
这五种机构最大的特点就是,五个方面全都具有直接向朝廷和天子奏事的权力,互相制衡之下保证了边镇不会有哪方面能彻底一家独大。
自从方应物穿越以来,除了江南巡抚王恕,谁这样教训过他?榆林城广有库的不入流大使孙林便有幸是第二个了。
方应物很没脾气地说:“悉听尊便,请大人出题。”
牛头马面二人虽然号称锦衣卫,但都是最低级的跑腿校尉,比一般大头兵强不了多少,到了榆林这陌生地方,自然更是没分量。别人不收方应物,他们就毫无办法了。
孙大使抠了抠耳朵眼,便漫不经心的出了题,“有两斤盐,要分给三家人,请问每家能分多少两,还余多少两?”
卫所、总兵署、巡抚察院都不接收方应物,而太监衙门和巡按御史又是比较特殊的监视机构,人员都从京中派遣,不会随便在本地收人。这可怎么办?
这种小学生水平的应用题实在没难度,方应物不假思索,飞快地答道:“当然是每家六两,还余二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