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永乐偶也天真
暖阁里温暖如春,一见葛诚进来,朱棣连忙问起此番赴京情形,葛诚一路早已想好说辞,便向朱棣叙说了一番,大抵不过是些正常的觐见、献礼的事情,朱棣凝视着他,突然问道:“俺听说,大朝仪之后,皇上曾独自召你奏对,可有此事?”
眼下,俺已经退无可退了,皇上若不改变心意,朱棣刀斧加身之日不远矣。所以,俺决定,带三个儿子同赴京师,剖肝沥胆,向皇上表明心意!同时直斥奸佞,希望能起到晨钟暮鼓之效,唤醒皇上,勿受小人蛊惑,对诸叔父再施毒手,大师以为如何?”
朝廷步步紧逼,燕王朱棣又惊又惧,他怕惹出麻烦,近来连王府也不出了,只是对外称病,每日躲在王府观望动静,一听葛诚回来,朱棣又惊又喜,连忙唤他进见。
正大盘端坐的道衍和尚眼前一黑,差点没一头从炕上栽下来,就此驾鹤西去,回到释迦牟尼那宽广的怀抱。
葛诚一路舟车劳顿,回到北平后过家门而不入,直接就到王府向燕王朱棣交差了。
徐增寿也看出皇上下一步要对付的就是他大姐夫了,所以一有什么关系朱棣的重大消息,就使人快马报来,所以燕王才知道皇上单独召见葛诚的事儿。
朱棣叹一口气,走过去在道衍身旁坐下,把葛诚归来的情形说了一遍,又道:“如此种种,看来皇上必欲除俺而后快了,俺决定:孤注一掷,行险一搏。”
那燕王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当然是他的小舅子徐增寿送的信。
道衍精神大振,目中两道精芒如电激射,可你再去看时,他仍安安静静地坐在那儿,和光同尘,仿佛刚才所见只是你的错觉。道衍沉声道:“王爷真的决定了吗?须知,一旦走上这一步,可是再无退路了。”
燕王若真如民间传言所说,久蓄反意,在朝廷耳目众多,他也不会靖难四年,几度死里逃生,只在外围周旋。后来还是朱允炆身边那些太监受不了皇上把犯了大罪的文官也当宝贝、把偶犯小错的宦官也不当人看往死里整,愤而投靠燕王,派人给燕王送信,朱棣才知道南京城兵力空虚,于是甩开朝廷主力,一招黑虎掏心直接杀奔南京城下了。
太坑人了!
葛诚是藩王府长史,与在京官员素来没有甚么交往,纵然以前有交情的,他现在头上顶着燕王的标签,也没人敢招惹他,所以在京里待得很是冷清。没过两天,他就陛辞返回北平了。
老衲居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殿下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幽默了……
朱棣握拳道:“决定了,除此,俺别无他法,只能冒险一搏!”
其实这却是葛诚疑心生暗鬼了,燕王朱棣在京还真没有什么耳目。燕王倒不是老实到那种地步,朱允炆剑拔弩张的,他有机会派出探子打听消息却不派,而是他根本没有门路。以前他是不曾想过在朝廷安插耳目,现在是临时抱佛脚,想安插也没机会,随便派个人去,站在大街上就能知道朝堂上的机密么?
以道衍的定力和心性,也不觉有些紧张起来,他追问道:“殿下打算怎么干?”
葛诚心里顿时一惊,皇上召见,他是自午门而入的,见过他的人也不知有多少,如果有心,总能打听得到的,可是自己在京里压根就没待几天,想不到燕王已经知道消息了,难道他在朝中遣有耳目?如此说来,莫非燕王真有反意?
朱棣滤着思路,缓缓说道:“皇上与俺,虽是君臣,亦是叔侄。皇上为皇太孙时,仁爱恭孝,闻名天下,奈何登基之后却性情大变,不顾亲亲之情,对诸藩连施辣手,其中虽有皇上忌惮诸藩之意,却也必定有人推波助澜,怂恿皇上,皇上年轻,难免被人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