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铁索横大江
剩下的就只有朱能和丘福,如今丘福已经被他争取过来,这就是他争天下的本钱,所以他绝不能让浙东危机影响到丘福的地位,否则就等于削去了自己最大的一股力量。嫁祸双屿卫就是为此,而双屿卫背后站着杨旭,要拿双屿卫开刀,就不能不对杨旭动手。
郑和笑道:“国公受苦了,好在真相大白,皇上遣奴婢来听审,就是要看看,是谁这么大胆,竟敢构陷朝廷命官、一等公爵,总要还国公一个公道才是!”
这三大巨头是张玉、朱能、丘福,其他山头比起这三个人差了不止一筹半筹,虽然不能忽略不计,却也不是决定性的力量。而这三个人中,张玉已经战死沙场,他的儿子张辅虽然袭了父爵,但是还没有太大的威望,不足以对张玉派系的力量绝对控制,他现在得维护好本派系的大佬,只能守成,不能扩张。
郑和对夏浔也很有好感,原因无他,因为夏浔对他很尊敬,一直很尊敬。郑和现在只是朱棣身边一个亲信太监,太监的势力现在并不大,郑和也没有后世那种名气,论职位论地位,无论哪一方面,他在朝廷大臣方面根本排不上号。
一切的诱因起于浙东剿匪不利,而浙东战局是由丘福指挥的,丘福是五军都督府大都督、淇国公、靖难功臣中武将序列三巨头之一。靖难功臣中有三大巨头,在武将中拥有崇高的地位,他们都有许许多多的部属,在军中担任着各个级别的官职。
第二个意外,是他们没有想到夏浔居然是个公门高手,比一个出身捕快巡检世家的子弟经验还要老到。那账本儿可比后世整治别人的举报信要有力的多,后世说“一封信八分钱,至少恶心你半年”,因为你说不清道不明,得让人反反复复的调查核实,牵扯你绝大部分精力无暇他顾。可杨旭居然能敏锐地发现这么多问题,就凭账本儿本身,就把账本儿推翻了。
夏浔一听是谕旨,那就是令出中宫,未经内阁,不需要跪接的,忙退后一步,长揖到地,恭声道:“臣,听旨!”
一俟发现这件事,他们如获至宝,想都不想便把它也纳入打击杨旭的计划之中,结果怎么也没有想到,杨旭还有一个极机密的身份,执行着一项大明最高级别的机密任务。结果“通番罪”不但不成立,反而助长了杨旭的气焰,让他在“受贿罪”这方面,也陡然强势起来。
郑赐、薛品连着皇子朱高炽也都退到一边,双手拱揖静立。
事情计划的非常好,却因为三个意外而功亏一篑。这第一个意外,是意外给他们送上门的更有力证据:通番。
官员们因为习惯性的对阉人的歧视,见了他即便客客气气的,也只是面子工夫,其实压根没把他放在眼里,甚至没把他当成一个平等的人看待,郑和岂能感觉不出?但是很奇怪,无论是当初杨旭没落不名的时候,还是如今位居国公的时候,对他的尊敬始终是发自内心的,所以郑和对夏浔何止心生亲近,甚至有些感激。
夏浔现在已经套上了金光罩,刀枪不入了,不过他能脱险,对朱高煦打击并不大。朱高煦的本来目的只在于保住自己的军中势力。
两下里正说着,主审官龙飞龙断事亲自来促请他们升堂了,龙断事一进屋就不断地点头哈腰:“大殿下、辅国公、郑大人、薛大人,呃……还有这位郑公公,时辰到了,咱们……该升堂啦!”
朱高煦一派的人真的紧张起来。
皇上这道中旨未经内阁润色,依旧是朱棣惯常的风格,全是些口语,而且压根就不是直接对夏浔说的语气,而是朱棣对郑和说的话,因为事情重大,不能只捎个口信儿过来,内书房就一字不落全抄在旨意上了:“你去跟杨旭说,既然无罪,着即释放了吧。他既涉入通倭一案,叫他留下与两位皇子一起听审,你莫急着回来,一块儿听听,回来告诉俺知道。”
所以,要拿双屿卫开刀,杨旭就必须得搞下去,至少在“通倭案”盖棺论定前,让杨旭丧失能够干预的能力。
这倒不是朱棣不客气,他是皇帝,是君父,雷霆雨露俱是君恩,需要对谁客气?前些天朝鲜国王派使节来大明朝觐天子慕谒天颜,朱棣令人随该国使节回访的时候,旨意也是这么下的:“此去朝鲜你跟国王说,有生得好的女子,选拣几名将来。”
这样做倒不是他们断定杨旭为了双屿卫一定敢与他们为敌,而是他们不敢冒这个险。军事上的事,动辄涉及成千上万的人,你想把事情做得滴水漏,叫人完全找不出破绽是不可能的。成功的关键是,背黑锅的人在朝里没有强有力的人物支持,那么他们纵有天大的委曲,也没有能力把冤屈上达天听。
夏浔领了旨,这才对郑和笑道:“有劳公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