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我来也
西厢的精致暖阁里,春寒料峭,湿气又重,所以依旧燃着一盆兽炭,烘得室中暖意融融。
夏浔听他话里有话,心中不由一紧,连忙躬身道:“皇上说笑了。”
内宅里边,回廊曲户,通道幽深,各式房舍、道路复杂曲折,没有园中人引导,若有外人贸贸然地闯进来,在这重门叠户中转悠半天,也未必能找到正确的位置。
“说笑么?”
阖府上下,里里外外,在茗儿和一众能干的内眷合力打点下,井然有序。
老爷回来了,家里的事儿就得老爷做主,算算日子,老爷这一走一年多,咱家许多事儿得叫老爷知道。小荻,咱家的田地、桑麻、丝茶,包括府里上上下下的事情,都是你父女两个管着,这些方面要盘理清楚,得叫老爷心中有数。”
尤其是,关系到粮食种植的问题,如果贸贸然在全国统一实行变革,结果却不见成效,那就会引起全国性的大动荡,甚至丢掉江山都有可能,先用这种稳妥的方法提高屯田产出,等辽东改革见了成效,再对各地进行改革,那就稳妥的多了。
巧云引着几个侍女进来,端了热气腾腾、香甜宜人的冰糖燕窝粳米粥进来,都使青花小瓷窝盛着,几位夫人一人一碗,茗儿使汤匙轻轻搅着粥汤,笑盈盈地道:“老爷已经奉旨还京了,估摸着路程,再有五六天就能到。老爷这趟回来,一时半晌儿应该不会再离开了。
夏浔对此自然极为赞成,而且这种折衷之策的变革,分明是已经受到了辽东改革的影响,可以想见,当今秋辽东丰收之际,全国性的改革必将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这正是夏浔想要达到的效果,不因人废事,趟开一条正确的捷径,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选择它。
杨家几位女眷,都坐在屋里,有的倚在罗汉床上,有的坐在金丝藤的圈椅上,花梨木的小圆桌旁,茗儿发上不簪髻,只挽着一窝丝的杭州缵,长发恰似光油油的乌云,上身穿一件白藕丝对衿的短襦,下身着一件月华湘水裙,娉娉婷婷地坐着。
朱棣睨了他一眼,突然问道:“朕听五军都督府禀报,说唐杰死在辽东了?”
当初新建的辅国公府,如今已经有了侯门深似海的森严法度。
夏浔连连点头,大表赞同,朱棣不禁露出满意的笑容,说道:“你在辽东主持军屯改革,对其中遇到的各种难处、问题,自然比别人更清楚,朕本就要明诏施行的,只是还有些拿捏不定,既然你也说可行,那就应该不错了,朕立即叫内阁明诏颁发全国。”
正是傍晚时分,几盏细木为骨、彩缓玻璃为罩的宫灯将置在桌上,将室内照得一片通明,别的不说,光是这几盏灯,就是极昂贵的物件儿了。
夏浔赶紧拍马屁道:“皇上英明!”
室中布置富丽堂皇,凳、椅、几、案、橱、柜、台架、屏风……取材皆用紫檀、花梨、红木,造型古朴,简洁洗练,从骨子里就透出一股贵重之气。镂空的博古架上,摆放的古玩瓷器,也是件件珍品,坊市上绝对买不到的东西,有价无市。
朱棣嘿然一笑,道:“英明么?英明,你们说了算,昏庸,也是你们说了算,英明与否,都在你们这些臣子们的掌握之中,由不得朕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