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抽丝剥茧欲化蝶
整个故事编得有鼻子有眼,连达妃暗中嘱咐儿子为父报仇,朱梓积薪焚宫,大火起时如何于火中痛骂的情节都绘声绘色,如临其境。真难为了那些相信的百姓,就没有一个想起来这些细节旁人是怎么知道的?
于是,夏浔杀人反击的计划从那时候便开始筹划了。他知道,办砸了差事的小职员,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补救的办法时,是不会把真相说给上司知道的,这是人之常情。而且在后来的交往中,张十三他们还隐隐露出了觊觎杨家财产的想法,他们既然对杨家的财产动了不可告人的心思,就更不会把夏浔的真实身份告诉其他人。
关于漳王朱梓之死,在官方说法中,是因为他的大舅哥于琥被人告发是宰相胡惟庸一党,潭王因此忧惧自尽。民间则另有一种说法,说朱梓的母亲也就是当今皇上的定妃娘娘,原本是陈友谅的皇后达兰,达兰有孕之后,才成为朱元璋的妃子,朱梓其实是天完帝国皇帝陈友谅的遗腹子,潭王知道了自己的真正身世,所以想要造反,皇帝派兵缉拿,朱梓不甘兵败受辱,这才自焚而死。
所以,夏浔只要杀掉这四个人,就能死中求活,并且极有可能真正取代杨文轩,获得最丰厚的回报。
这一来,夏浔对他们的目的,也产生了深深的疑虑。因为好巧不巧的,他恰巧知道潭王自焚绝不是因为他的大舅哥谋反,就算全天下的人都不知道潭王的真正死因,诸王未必就不知道,朱元璋更是一定不会相信他自己公布的那番鬼话。
夏浔对八卦、猎奇的新闻很感兴趣,他当年恰巧看到过这篇分析文章,并且记住了那位学者考证的主要内容。
朝廷把他抓起来后,马上宣布他是叛党,并炮制了人证和供词,却不公开他案发的时间,只说是因他之死吓死了潭王,于琥的名气太小,朝廷这么说,大家也就这么信了,没人去研究他被告发的经过和理由是否经得起推敲,也没人去印证潭王自焚的时候,这位远在宁夏的于指挥是否已经被抓起来。这件事就此了结,知情者寥寥,且没人敢说出自己的疑问,张十三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湖州乡下的一个睁眼瞎,居然知道此案的真相。
正因为潭王的两个版本的死因存在着正史和野史两个版本,所以后世的史学家们曾经对其进行过一番考证。研究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潭王是陈友谅遗腹子的这个谣言固然不可信,官方公布的死因同样是站不住脚的!
冯总旗四人的来历未必合法,目的更谈不上光明正大,而他们强迫夏浔在那份杀人供状上签字画押的事,更是一个大大的败笔,正是这件事,在当时就已促使夏浔下了决心:不为其傀儡,必杀之。
其实朱梓是在陈友谅身故之后又过了六七年才出生的,出生时间根本对不上,更何况他上边还有个同胞哥哥,他这个一母同胞的亲哥哥就是现如今就藩青州的齐王朱榑,陈友谅如果真有遗腹子,那也应该是他哥哥齐王而不是他潭王。
要杀掉四个人,那么就不能在把他们全部杀掉之前让他们对自己产生怀疑,这样他需要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所以夏浔选择了一俟被杨家的人认可身份,马上就动手除掉如附骨之疽般的张十三。
按他们自己的说法,他们是堂堂的锦衣卫,他们是奉圣出京,他们查办的是谋反大案,这样一群钦差大人,要控制一个像夏浔这样的人需要让他留下把柄吗?用上这样下作的手段,只能说明他们的身份和行为是见不得光的,更说明他们对夏浔的所有允诺都是空中楼阁。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这个谣言颇具迷惑性,老百姓们并不了解这些皇子们的具体年龄以及他们具体由哪位皇妃所生,很多人信以为真,就算不信,他们也乐于传播。人们都有猎奇心理,越是荒诞不经的东西越有生命力,所以这种不靠谱的谣言传的也就越邪乎。
这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诉夏浔,不管他们图谋的事情是成功还是失败,夏浔的结局只有一个:像那位不幸地知道真正的杨文轩已经死掉的听香姑娘一样,成为锦衣卫灭口的对象,这些视人命如草芥的锦衣卫可不是开善堂的,会留着他的性命。
朱元璋的定妃达兰的确是陈友谅的皇后,早在朱元璋制订的《大诰》里,就曾向天下臣民亲口承认过此事,他说:“朕在天下尚未平定时,攻城略地,与群雄并驱十四年,在军中从未妄夺一个妇人女子。唯有攻下武昌以后,因恼怒陈友谅屡屡起兵相犯,故夺其妾而归。”
画蛇添足,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