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先打五板
皇帝安座,再鸣鞭,鸿胪寺唱‘入班’,文武大臣行一拜三叩礼,百官开始奏事了。
夏浔赶紧叩头:“谢皇上恩典!可……小臣告假去青州的事呢?”
天威将军们皆穿着明闪闪的铁甲盔胄,于御道两侧和文武官班后握刀相向,丹陛下钟鼓司奏乐,锦衣卫力士张五伞盖、四团扇,联翩自东西升立座后左右;内使二人,一执伞盖,立座上,一执“武备”,杂二扇,立座后正中。
朱元璋几乎被他气笑了,他把袍袖一甩,沉声斥道:“混账东西,不治你个风化之罪,已是便宜了你,还敢得寸进尺,跟朕讨价还价!”
此时文官已经由左掖门,武官由右掖门进入大内,在金水桥南依品级序立,太监鸣鞭之后,各司官员陆续过桥,诣奉天门丹墀之下,左右站定。
夏浔还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这哥们儿是特旨入宫的,根本就是一向驴脾气的朱元璋有意和文官们呕气,把他弄来恶心人的,所以也没经过正儿八经的礼仪训练,别的入宫当值的侍卫都要接受至少一个月的宫廷礼仪的学习,夏浔一共就学了三天,主要时间都用来熟悉站位、走位,以及内廷地形来着。
“那个女人,你既然喜欢,当初为何不明媒正娶,却诱拐私奔?”
王文杰把笑脸一收,向夏浔一指,大喝道:“来人呐,此人行坐失仪,立即拿下!”
“这……皇上,小臣原本在故乡订有一门亲事,正妻有属,当时又是民非官,没资格娶对房。彭家在青州也算是大门大姓的,怎会甘心让女儿为妾?所以……”
朱元璋这里正式升殿,开始早朝了,那几位监督仪表、行止的风宪官没了事做,也就揣起小本本准备走人了。可监察御使王文杰刚要转身,忽然看见一位穿着御前带刀侍卫官服的军校正甩开步子向这边奔跑过来,不由笑了:“哟嗬,还真有胆大的呀。”
说罢一转身便进了谨身殿,夏浔站也不是,跪也不是,只好傻在那里。
夏浔还不知道早朝已开,匆匆赶到午门验过腰牌进了皇宫,经过值房时见里边空空,这才发觉不妙,脚下立即匆忙起来。
朱元璋沉声道:“所以你就出此下策,坏了人家女儿家的贞洁,迫其家中就范?”
相对的,武官奏对的事还是比较少的,因为涉及军中机密事务及守卫门禁关防等要事,允许将军们私下奏告,不必在朝堂上明言。所以像近来朝野关注的陕西剿白莲叛匪事及其有关事宜,就无需在朝堂上提起。
夏浔大汗,头俯得更低:“这个……不是这样,只因……只因小臣离乡多年,音讯皆无,妻家生了嫌隙,小臣回故乡后……便与小臣解除了婚约,所以……只是因为小臣在宫中当值,来不及去青州提亲,才酿成这个误会……”
明初时候,大小公私之事皆理于公朝,早朝处理的事非常繁碎。选举、盘粮、建言、决囚、开设衙门,以及灾异、雨泽、囚数等类奏事项,还有许多像“收买牛支农具”、“追赃不足家属”之类的杂事。民间词讼也往往实封闻奏,就连守卫皇城官军搜检出被盗内府财物,也要朝上奏对,由皇帝发落,确实繁琐的很。
朱元璋今日正式颁布了科举南北分榜的政策,解决了今后有可能因为科考造成南北对立,天下不安的难题,心中很是畅快,饮水思源,他正想对夏浔有所嘉奖,不想却听到这么些乱七八糟的事。朱元璋沉着脸,拂袖道:“依朝廷律令,未曾告假而上朝缺席,扣你一季俸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