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各方备战
朱棣率文武大臣亲自登上城楼阅军,待一路路兵马跃马挥弋,自城楼前走过,站定为一个个整齐的方阵,参驾众将甲胄鲜明,挺枪按立之后,辅国公杨旭就带着俘虏的队伍过来了。
众大臣沉默片刻,户部判书刘宋耕灵机一动,说道:“大王,杨旭在辽东所为,与以往明廷官员的行为判若无人,他的这些作为,恐怕明人内部,也是不尽赞同的。大明太祖高皇帝立国之初,曾坦言,明代于元。而元则是代之以金、宋,金乃代之于辽。
阅兵的过程无需赘述,不管是丁宇带来的辽东护卫官兵,还是丘福的北京行在驻军,都是久经战阵的军队,在队列上,他们肯定不如我们现代那种近乎恐怖的整齐如一,但是那种冲霄的杀气,却不是凭着整齐的队列就能表现出来的。
辽东一直在辽人和金人统治之下,据臣所知史料,辽金两朝不甚重视文事,他们的‘地理志’记述相当简单,对他们治理之下的辽东地方诸部落地并无地名记载,我们可据此声称以上诸地皆为我朝鲜故地,若要证据,考阅辽、金两朝‘地理志’便知。
朱棣此番阅兵,实则是为献俘礼作铺垫,并不是为了向中外炫耀武力,因此与夏浔在德州操办的大阅兵便有些不同,没有实战项目的演练,大军主要是走仪式和队列。
经略辽东,两战连捷,夏浔乃是首功,由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由右柱国迁升左柱国,加授太子少保,如果再加上他的辅国公爵之位,此时他的品、勋、爵都已达到了最高级别,当真是风光一时无两。
阿木儿出了门,左右看看,迈着貌似悠闲的步伐,又走向第二户人家……
阅兵、献俘之后就是赏功。
朝鲜汉阳,王宫。
包括提前几天不给饭吃,一来可以饿得他们无力挣扎、抗拒,二来也可以让他们的神姿步态显得更加狼狈不堪,以凸显大明军容之严整、皇帝之威风。对斡赤斤土哈这种铁了心不肯臣服的悍将,更着医士郎中用了些药物,暂时弄哑了他们的喉咙,叫他们想喊也喊不出来,想骂也骂不出声。
想当初,耽罗岛(济州岛)本是蒙元所拥有的牧场,明代于元,此岛例应有大明所有,我国向明廷请求接管时,大明太祖高皇帝都慨然应允了,何况这些没有史实记载可以证明应为其所有之地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煌煌天朝大国,向来以礼仪之邦、君子之国自诩,一旦查不出这些部族和其居地记载,必然无颜继续占有!”
举行仪式的地方在皇城南门灵星门与京城南门丽正门之间巨大的广场上,这个位置就是后来的天安门广场所在地。
李芳远欣然道:“妙策!刘判书所言甚是,如今明廷皇帝就在北京,本王便要你代表我朝鲜,速速赶往北京,就此事争取大明永乐皇帝之恩准!”
北京行在为了献俘礼,已经筹备了很久,候皇帝到来之后,只是就一些细节,按照朱棣的意思做了微调,所以准备非常快,两天后,就在行宫外的T形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和献俘礼,以及归附部落的觐见礼。
刘宋耕连忙顿首道:“臣,领旨!”
李芳远召集六曹判书,主要大臣,正听取从大明带伤返回的李判书交待此行辽东的交涉结果。
当俘将们在朱棣面前惶然跪倒时,朱棣放声大笑,文武百官纷纷拜贺,夏浔致词完毕,听候皇帝训斥,再将一干降俘押下。要说起来,那些降俘未必就肯乖乖跪拜,但是这些方面自然早在预料之中,不管是丘福还是雒佥,都不会允许皇帝这么开心的时候出点什么乱子,对俘虏早就做了许多处理。
李判书愤愤不平地交待了夏浔一直对他避而不见的经过,李芳远忧心忡忡地道:“我朝鲜,利用蒙元和大明征战,无暇顾及辽东的机会,陆续控制了辽东一些部落,有了这些部落的归附,他们的部落子民就是我朝鲜子民,他们所实际占有的土地,就是我朝鲜的领地。
数万俘虏没有全部带来,仅由军士押着,带了被俘的鞑靼将领和一个方阵约有千人的俘虏队伍,夏浔在四名铁甲卫士的护拥下,骑一匹白马,走在最前面,到了城楼前停住,下马谒见,皇帝准见,夏浔遂登城楼,身后被俘的百夫长以上级别的俘将二三十人,每人俱由两名按刀侍卫押着,同登城楼。
而今,明廷在辽东势大,辽东诸部趋炎附势,纷纷归附,就连定居在我国北部的一些女真部落,也蠢蠢欲动起来,不但自己要归附,还要软硬兼施,裹挟许多我高丽族人投奔大明,是可忍孰不可忍?然则,明廷势大,非我所能敌,诉诸武力是不可取的,众位爱卿,可有什么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