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9章 现丑
夏浔披蓑衣、戴竹笠,坐于船头,拿着钓竿,对撑伞立于其后的徐姜道:“太子仁孝,一向关爱兄弟,咆哮大臣这种事,怎么可以向皇上告自家兄弟的状呢?咱们不用理会,自会有人来做这个恶人的。”
这里是接待外国使节的地方,是朝廷的门面,在这些方面自然不能差了。
他提起钓竿,麻利地换了鱼饵,悠然一甩,鱼漂在涟漪不断的湖面上沉浮两下,定住了,夏浔悠然又道:“准备车,我要去请一个人。再给汉王上一剂眼药,就该咱登场了。”
会同馆府第连绵,宏丽深阔,殿宇楼阁,堂皇华丽,各处殿宇楼阁,掩映于假山池水之中,美伦美奂。
大明从永乐五年才设立专门翻译外国语言和文字的四夷馆,迄今才不过五六年光景,因为很少有士子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四夷馆面向四夷诸国分设的八个翻译馆中,人数最多的一馆才四个通译官,有的常年不见往来的国家更是只有教师一两人,连学生都没有。
吕震想了想,又道:“还有,异域他邦,各有礼仪不同,如果来使立而不跪,行该邦礼节,殿下不必于此处过份坚持!”
大明现在自己培养的翻译人才极少,就算是面对鞑靼、女真、朝鲜、日本、吕宋、安南……这些交往密切的地区,主要的翻译人才也靠地方上向朝廷输送。
朱高煦又点了点头,还是没有说话,他正在默记着此前看过的接待外国使节的种种礼仪过程,这些事儿对一位亲王来说,多少年也用不上一回,自然不会烂熟于心。
但是像今天这样的窘状其实是很难碰见的,因为出使国一方也备有通译,即便两国因为相距太远,不习彼此语言,他们的通译也懂得两国中间地区的第三方语言,可以以此作为交流平台,大明与帖木儿帝国的交流平台一直就是蒙古语。
朱高煦点了点头,吕震又道:“由于皇上不在京里,这赐宴就不必了,只由会同馆招待即可。臣从四夷馆调来一名蒙古馆通译,为殿下翻译言语!”
但是无巧不巧的,帖木儿帝国的两支使节队伍在六合停歇的时候大打出手,死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他们的通译,而大明蒙古馆的两个通译只精通蒙古语,结果就造成了眼下这种难堪的局面。
如今皇上不在京里,如果要他们去亲王府觐见殿下,恐惹人闲话,亦于礼不合,所以才请殿下纡尊降贵,以此会同馆作为相见之地。等他们到了,殿下可迎至廊下,勿须降阶,俟其行礼已毕,再邀入厅中会话便是!”
莫愁湖,湖心岛,细雨蒙蒙,如诗如画。
汉王朱高煦端坐在一处花厅里,说是花厅,却独占了一重跨院,精舍庭院、凉亭花圃一应俱全,简直就像一座精舍。礼部尚书吕震坐在他的下首,说道:“殿下,礼部侍郎孟浮生已出城去迎接帖木儿帝国的两支使节队伍去了。依礼,应由鸿胪寺接待,送会同馆安置,再由礼部授其礼仪,择日升殿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