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锦衣夜行 > 第921章 这人收不收

第921章 这人收不收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其实只要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投石问路,迁都是多么大的事儿,一个小小的行部员外郎就敢贸然上书,妄议此事?就算他真的敢,皇上就这么重视,把这份奏章批转南京,着文武百官商议?

此等现象,当及时制止。臣请太子下令,禁止官员及其家眷运米贩盐、与民争利。但有欺行霸市、强买强卖,以权谋私、勒逼盐吏者,严惩不贷!臣已将此事写下奏章,同时禀奏皇上,太子请看,这是臣送通政司的奏章抄件!”

今天,它终于被明确提了出来,文武百官不得不正视这一问题了。朱棣下旨的起因是北京行部的一位员外郎叫李洵的上书建议皇帝迁都,皇帝便将这份奏章转来了南京,诏令群臣商议。

陈瑛说罢,自袖中摸出一件东西,双手捧起,恭恭敬敬往朱高炽身前一送。朱高炽接过来打开一看,果然是写给皇上的奏疏,内容与方才对他所言一字不错,通政司的奏章还要经他过目再发往北京的,因此这抄件绝不可能做假。

结果朱标从长安回来没多久就因病去世了,朱元璋已经老了,皇太孙又年幼,这迁都之议就再次搁置下来,等到朱棣登基,迁都的风议再度若有若无地传扬于朝堂内外,即便只是风议,也有朝臣郑重其事地向皇帝提出了反对意见。

杨士奇急道:“太子,迁都事大,臣当然也关心,可是皇上不回南京,却传诏令群臣商议迁都,明摆着一时半晌不会回来了,南京这边怎么办?帖木儿帝国正打得不可开交的两位使节怎么办?汉王监国之权在手,安知他不会又搞出什么花样儿来?”

陈瑛缓缓站起身,沉声道:“云南粮荒,危及安南,太子高瞻远瞩,为济云南百姓,解安南之危,着令召商中纳,这本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大事,更关乎着安南战事的成败。可是因为有利可图,却有许多权贵达官,或赤膊上阵、或委托亲眷,从中渔利。”

朱高炽道:“还能怎么办?将皇上的旨意明诏群臣,叫大家上书议论吧。”

朱高炽动容道:“竟有此事?”

杨士奇询问道:“太子,这诏命……该怎么办?”

陈瑛又恭谨地道:“都察院里,臣也传令云南道御使严查此案,并挑选年轻精干的御使重点巡抚云南,因为事关重大,唯恐奏疏不甚明了,耽搁了太子的大事,所以臣急急赶来向太子陈述,太子您看,臣做得还有甚么不完善的地方,就请指示下来,臣一定马上纠正。”

陈瑛道:“是,公侯、都督……许多人家,都令家人子弟运米中盐,他们若愿往云南运米,济百姓之危,原也没有什么。可恨这些人,先是尽购陈米、糟米,又往米中掺杂土沙,及至粮食运到,还要加倍多支。

但是不管这是赵王的意思还是皇帝本人的意思,皇帝本人也愿意迁都,这是明摆着的。

本应每引米一石三斗的,他们就索要两引三引,贪得无厌,乖戾嚣张。若是各盐场官吏不答应,他们就倚仗权势,凌辱欺压。有无权无势的民商运米的,他们就百般打压,不许他们以米换盐引,再以低价购入,转手卖出,从中渔利,是可忍孰不可忍!

明摆着,这位叫李洵的员外郎是受人指使,指使他的人是皇帝本人还是就藩北京的赵王朱高燧,那就不可预料了。如果这是赵王朱高燧的主张,那么很显然,已经长大成人坐稳一方藩王之位的朱高燧,已经对皇储之位起了觊觎之心。

太子,如商中纳于朝廷来说,是解云南之苦、安南之危的政策,于太子来说,则是太子监国的一项英明决策,怎么能毁在这些社鼠蠹虫之手呢?一旦因此惹得民怨沸腾,恐怕要出大乱子。老臣闻听,心急如焚,所以急急赶来禀奏太子。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