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一五章 苦尽甘来
师傅左看右看,仔细端详,心想也许这璞内有玉呢?待他拿回去切开玉璞一看。他被惊呆了,这样鲜艳、晶莹、润泽的好玉是他从未见过的,这就是后来的翡翠。
后来,人们就去帕敢勐拱地区开采这种宝石,从那以后。缅甸一直是世界上优质翡翠的主要产出国,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世界上另外一个地方,现有翡翠产出的。
到了18世纪8o年代的时候,乾隆皇帝把疆土扩展到缅甸北部帕敢地区,并在这里现了丰富的翡翠矿区。从此,翡翠作为玉器得到大量使用,其辉煌荣耀很快过了软玉。
现在生活在这里的人,大约有16万人,其中6万人为缅甸本地人。而另外的1o万人,都是缅甸各大公司的采玉工人。
在帕敢地区生活的缅甸国籍的华人非常多,他们的家族,大多数都有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了,翻开他们的族谱,那真得就是一篇翡翠的展史啊。
记载中有提到过的清代有名的翡翠不多,据说慈禧墓中有一对翡翠手镯非常好,老坑种满绿,据传后来由孙殿英送给了宋美龄。
还有就是荣禄的一个翡翠翎管,据形容是插在翎管中的羽毛“纤毫毕现”,翎管的厚度一般在3-4毫米左右,而里面的羽毛能够看得一清二楚,可知这件翎管一定是满绿玻璃种翡翠,既是玻璃种,颜色一定不会太深,也就是现在最为收藏家推崇的玻璃种艳绿翡翠,据说但是慈禧都颇为艳羡。
在帝都博物馆玉器馆展出的有荣禄的扳指、鼻烟壶,还有李莲英的鼻烟壶。
帕敢地区是缅甸翡翠开采最早的地方,从十三四世纪的时候,就有了开采翡翠玉石的记录。
人们常常说到的翡翠传入我国是在清中期前后,其实这是指翡翠大量被引进我国并已进行了批量生产的时间,而翡翠最初传入我国的时间却要早得多。
杨氏宗族尽管来到这里比较晚一些,但他们却是后来者居上。成为了这个地区的第一大族,甚至在整个缅甸也是恒成为了有权有势的人物。
其实直到明朝,翡翠仍是可望而不可求的。
在帝都北部明十三陵的定陵中,陪葬万历皇帝的有大量的珍珠、宝石和精美的玉器。但其中没有翡翠制品。
翡翠虽很早就见于记载,但这种能够像磨墨一样屑金的神奇的绿色宝玉直到清代才开始大量出现。这种产于缅甸北部的美玉传入中原的过程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常有马帮从缅甸一带运木材、香料回中原,一匹马的马垛不平衡。赶马的商人顺手在路边捡起一块石头,压在马垛一边。直到进了中原,卸下货品,这块石头也完成了任务,被顺手扔在路边。
不知道多久以后,一个碾玉的师傅从此路过。远远地看到阳光下一块绿色晶莹的东西,走近拿起来细看。又不见了绿色光,只是一块灰白色的石头。中间微微现出绿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