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九三章 鱼和枇杷图
笔法古拙,质朴苍老。
左上有跋语:“橛头船,昨日到,洞庭枇杷天下少,额黄颜色真个好,我与山妻同一饱。”由跋语可知,枇杷是金农比较喜欢吃的水果。
程十发先生收藏的《野枇杷图》,亦是纸本设色,纵111厘米、横26厘米,也是金农76岁时所画。
画幅左侧有金农自题诗一首:“赏遍桃花又李花,千钱买酒不须赊。阿谁拖着青藤杖,来看僧楼野枇杷”。
“阿谁”,自然就是作者自己了。
张天元之所以会买它,那是因为这是一幅金农的《枇杷图》。
枇杷与大部分果树不同,在冬季开花,唐代岑参《赴嘉州过城固县,寻永安超禅师房》就说:“满寺枇杷冬著花,老僧相见具袈裟。”
宋代宋祁《枇杷赞》亦云:“有果实西蜀,作花凌早寒。”
初夏时节,枇杷成熟,唐代柳宗元有“寒初荣橘柚,夏首荐枇杷”诗句。
宋代戴敏的《初夏游张园》也说:“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在桃花李花遍赏之后,画家带着千金买酒的醉意,拖着青藤老杖,来到一处寺庙的僧楼下,欣赏满树簇簇黄色诱人的枇杷。
而张天元花费了五十欧元买来的这幅《枇杷图》,则是绢本墨笔,纵21厘米、横36.5厘米,是金农73岁时的作品。
画家采用中国传统的折枝画法,画了两组枇杷,一左一右,一高一矮,成犄角相望之势。
清代画坛“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有多幅枇杷图传世,均为其晚年作品。
金农是中国典型的文人画的代表,画幅上一般都有自撰的题跋。
张天元曾见过两幅《枇杷图》都是金农的作品,所以这幅一看,就知道是真的,连鉴字诀都没用便买了。
三峡博物馆藏的《枇杷图轴》,是作者76岁时的作品,为纸本设色,纵123厘米、横27厘米。
图绘枇杷一枝,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