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撤退也是门学问
作为协议的一部分,罗斯柴尔德家族用木桐酒庄换走了史高治手里的三个南方酒庄。木桐酒庄虽然没有拉菲酒庄那样出名,但在1855年的波尔多酒庄评级中也被评到了第二级别第一这样的位置。而事实上,能够进入1855年波尔多酒庄评级的酒庄都是非常出色的。仅仅这个加以本身而言,史高治绝对是赚到了。因为在现在,这个酒庄至少价值两百万法郎也就是四十万美元以上。而史高治给出的那几个酒庄加在一起,能值得十万美元就不错了。
“而且这样也会减少我们的盈利。”
几天之后,约书亚得到了家族的回复:就以史高治的建议为基础,将条目细致化,最后达成协议。于是第二天,约书亚再次前往鸭堡,与史高治进行会谈,最后达成了堪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最大的幕后黑手的合作协议。
听着这些七嘴八舌的议论,摩根露出了微笑,他说:“诸位,我和史高治此前有过交流。他向我保证,他不会支持罗斯柴尔德家族重返华尔街。我觉得,他的这个保证应该是可靠的。罗斯柴尔德回来了,对他也不见得是好事情。不过,就我的了解,在金融市场上,史高治是个一心求稳的人,但约书亚不是,他是个追求高效率的人。如果我的判读正确的话,现在他们的行动多半是史高治强烈要求的,约书亚不一定愿意。因为只要操作得法,股价还有一点的上涨的空间。我了解约书亚,他很可能会留下来追求更高的效率。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不是要在这个时候坑约书亚一把。我们先和史高治一起将大头退出去,然后拼着后面少赚点,猛的抛货,制造一个崩盘,给罗斯柴尔德狠狠的一击,你们看怎么样?
相比在法国的轻车熟路的工业扩张,在美国进行的金融圈钱活动对于史高治而言反而是更新鲜一些。据传现在在和史高治就美国铁路投机进行合作的约书亚就曾对自己的妻子这样说:
看看其他人并没有太多的反应——这也正常,看出史高治他的花样,对于散户们来说固然不容易,但是对于这些家伙来说,却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情。
不过现在,在和罗斯柴尔德家族合作之后,借着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影响以及融资方面的帮助,麦克唐纳家族的企业在法国迅速的扩张开来。当然,合作当中留一手也是必须的,比如说,史高治就生生的把原本应该是一体的化肥厂给拆分成了两个部分:合成氨工厂和尿素生产厂。后者大量的使用来自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融资,而前者则几乎就是麦克唐纳家族的独资企业。其他的行当大多也是如此,比如发电厂大量的使用了来自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钱,但变电站却绝对是独资的。
“现在我们有两种选择。”摩根说,“一种就是我们现在抢先大量抛出,迅速撤退,这样股价就会迅速崩盘,然后,嗯,如果史高治和约书亚反应慢一点,就会被高位套牢……嗯,能够坑这两个家伙一把,想想都让人神往呀。”
在法国,史高治旗下的企业很多本来就是没有竞争者的,比如合成氨和农药。有些虽然有竞争者,但是因为技术上的优势,这些竞争者也都无法和麦克唐纳财团的企业相抗衡。比如钢铁和发电。本来在法国市场,乃至于欧洲市场,能够限制这些企业的只有政府的政策和麦克唐纳财团本身的财政上限而已。
“如果只有史高治在操作这些,那我们多半能坑到他。但是现在,操盘的是罗斯柴尔德的人,这些家伙没那么好坑的,稍不注意,说不定反而会把我们自己坑进去。”一个银行家站出来表示谨慎的反对。
如今史高治的精力基本上都放在法国的产业扩展以及国内的铁路相关的股市上了。
“要是操盘的是史高治,他只怕早就退出了,根本不会给我们这样的机会。”有人在一边说。
不过四十万美元这个数字在现在,在老牌有钱人的代表罗斯柴尔德家族以及暴发户的代表麦克唐纳家族的眼睛里,简直就算不得什么了,最多不过就是一个余兴项目。倒是小时候照料过葡萄园,并且从父兄那里听过不少有关波尔多葡萄酒的传说的多萝西娅对此很感兴趣,甚至嚷嚷着明年九月一定要到波尔多去看踩葡萄。嗯,虽说有说法要求踩葡萄的是未婚的少女,但是,有钱人就是这样任性。
“如果只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那个家伙,拼着少赚点,坑他们一家伙也不是不行。可是现在还牵扯上了麦克唐纳。要是坑这么一把,可以让他们都破产,那倒也值得冒险试试,但是,就算他们一分钱都收不回去,对麦克唐纳有这么大的打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