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四章 提尔皮兹的野望 (一)
“那就更方便了,不是吗?”史高治笑道,“这样一来英国人就只能封锁北海了,然后要穿越他们的封锁的难度就更低了。”
至于橡胶,那同样是极度重要,没有这个东西,汽车什么的就完全是笑话。还有各种稀有金属,德国都相当稀缺。而在获得古巴之后,美国就相当于占据了整个的南美市场,以及南美的原材料产地。比如古巴的世界最大的镍矿,虽然表面上的老板是古巴人,但是通过控股一转弯之后,就是麦克唐纳。因而德国人在采购橡胶呀,稀有金属呀什么的时候,经常就需要找到美国来。所以两国的经济来往还是不少的。
提尔皮兹也笑了,他当然知道史高治的话里面的挑拨的意味,不过如今德意志帝国和英国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挑拨吗?再说了,如果德国永远会和英国友好,永远会做英国的跟班,那他的这个海军大臣还有什么意思?一直以来,德国的军事力量就是个瘸子,它拥有如今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这一点几乎是无可置疑的),以及一个在规模上比丹麦稍微大一点的海军。如果继续这种状态,那皇帝陛下提拔他提尔皮兹来当海军大臣干什么呢?而且作为在德国的极少的海外殖民地干过的人,提尔皮兹也非常明白殖民地在经济上的意义。然而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拿什么去取得殖民地,拿什么去维护海外利益?而如果没有殖民地,没有海外利益,德国国内,甚至欧洲的市场都已经饱和了,经济还怎么发展?到时候恐怕就是一场接一场的经济危机,一场接一场的罢工、起义、革命。
作为工业大国,德国缺少一系列重要的原材料,比如石油,比如橡胶。就以船只为例,在这个时空里的美国船只,因为史高治的缘故,都已经在使用重油锅炉了,虽然单单算燃料价格,重油的价格还是要比煤炭更高,但是考虑到重油的燃烧值更高,所以使用重油锅炉的船只航程更远,而且燃料舱也更小。而且重油的加注是机械化的,需要的工人也更少,不像燃煤锅炉,需要一大堆的工人人工往炉膛里面加煤。再加上在可维护性方面,重油锅炉也好过燃煤锅炉,所以综合算起来,无论是性能还是成本,相比燃煤锅炉,重油锅炉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现在全球新建的船只大多数都装上了重油锅炉。但是德国却很奇怪,德国人的商船,尤其是出口的商船,都用上了先进的重油锅炉,但是自己用的商船,甚至是军舰却还在使用燃煤锅炉。究其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德国没有石油,担心一旦发生战争,得不到石油供给。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对这个威胁最有感触的欧洲国家恐怕就是德国了。如今德国发生的罢工的次数和密度,德国的左倾的共产主义团体以及无政府主义团体的力量都明显的超过了产生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英国,以及以喜欢造反,喜欢革命而出名的法国。有了殖民地,英国人能搞出工联主义这样的玩意儿,但是没有殖民地的德国却几乎没有任何调和国内阶级矛盾的空间。殖民地的有无,对于德国,不是小问题,而是生与死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整个的德国上层实际上早就达成了共识。
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最后站到了英国人这边,但是至少目前,美国和德国的关系还很不错,因为两国在很多国际问题上,尤其在自由贸易的问题上都有着相同或者是相近的观点。当然,最为新兴的工业国家,虽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时候很多,但是合作的机会也不是没有,比如说德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国,其实是有很多的弱点的,除了缺乏足够大的国外市场之外,还有一个大缺陷就是缺乏原材料了。
在后世很多人一提到一战,提到德国和英国的造舰竞赛,就习惯性的觉得全是威廉一世这个瘸子胡搞瞎搞,才导致了英国和德国的对立,最后才搞出了世界大战这档子事情。这其实未必正确。威廉一世是有点喜欢胡搞瞎搞,比如说,如果不是他瞎胡闹,俄国未必会被搞得一头倒向了法国。这样的话,德国的形势也许会更好一点。但是和英国闹翻,最后兵戎相见这件事情却绝不是瘸子一个人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别无选择的选择。因为除非击败英国,否则德国就绝无出路。
提尔皮兹在后来的历史上,被称作是德国公海舰队之父,庞大的公海舰队就是在提尔皮兹担任海军大臣的期间建设起来的。当然,也就是在他的时期,德国和英国搞起了无畏舰竞赛,使得德国和英国正式翻脸,为后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我听说你们正在为巴西海军建造一条战列舰,这里有这条船的模型吗?”提尔皮兹问道。
1898年11月,史高治又很难得的离开了鸭堡,陪同一个德国人去参观了摩根-麦克唐纳造船厂。这个能让史高治屈尊陪同的人当然不简单,他就是德国的海军大臣提尔皮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