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经营同心(十六)
刘姓老者听得半信半疑,将军走出院子后,虽说院外冷气不断,他的后背已完全被汗水所打湿。
侯大勇带着一行人又走了几家,情况都和刘姓老者相差不多,侯大勇见固原老百姓情绪较为稳定,该发地粮食都按量发到了每家每户,心中稍安。
此时,同心城仍然由联军在实行管理,具体来说,是由赵普在暂时管理。
赵普随军队进入固原城内后,侯大勇就命他管理暂时管理同心城。赵普接受任务后,让军士把固原城内的房子全部贴上了封条,在城区各个街道入口处设立了封锁线,并派出巡逻军士,通过这些办法,虽说城内有数支军队进出,同心城基本没有受到破坏。
固原的老百姓来到同心城之后,每一家都按照人口多少分配了相应大小的房屋,虽说无法做到家家满意,却也做到基本公平,迅速安抚了远道而来的固原百姓。至于土地,还需要勘测后,才能够分给固原百姓和黑雕军新成立的家庭。
侯大勇吃完青枣,对赵普道:“这些青枣算我们买地,等一会你按照市价付钱给老丈。”
老者没有想到这些将军说话和气,吃了青枣居然还要给钱,惊慌地道:“吃几个青枣是看得起我们,那里还能要钱,而且有这几株枣树又不是我种的。”
侯大勇摆了摆手,道:“既然把院子分给了你,院子里的所有东西都属于你,我们吃了青枣,当然要给钱。”侯大勇见老者犹想推辞,就微笑着转换话题道:“你们家有几人,搬到同心城后分到多少粮食,这个冬天够不够?”
老者恭敬地道:“我姓刘,家中原本有七口人,我的大儿子和长孙,也就是刘三、刘四的父亲和哥哥,在上次党项人攻破固原城的时候,父子俩人被回鹘人征到城墙上守城,死在了城墙上。”
说到这,老者语带哽咽,一滴浑浊的泪珠悄无声息地流进了老者纵横交错的沟壑中,稍停后,又道:“这次到固原,我们有五口人,一共分到八石粮食,够吃一年了。据说明年开春以后,每一家还可在城外分到土地,清水河边地土地都是很肥沃的,可以放牧也可以耕作,邻居们都在议论,等到明年开春后,就在城外修一些简易的土房子,好好侍候这些土地。不过,邻居们以前在固原城。有的做些小买卖,有的凭手艺吃饭,不少人没有种过地,家中并没有种子和农具,他们担心明年当季之时没有种子,一年的收成就要被耽误。”
粮食的分配则是白霜华的功劳,她提出了“每位成年男年分得到两石粮食,成年女子和小孩子可分得一石半粮食”地分配方案,得到侯大勇同意后,根据军士快马送过来地名册,计算出了需要的粮食总量,做好了充分准备,只是这样一来。军粮就变得十分紧张了,幸好梁守恒坐镇泾州,不断向朝廷要粮食,泾州城地存粮颇为充足,这才让侯大勇具备安顿固原移民的能力。
侯大勇很认真地在倾听着,刘姓老者说完后,侯大勇和气地道:“从固原迁过来地一千多户。每户都分有房屋、土地和粮食,这些都是你们的私产,同心衙门是有记载地。以后,城里人口必然会越来越多,各地地商家也会慢慢聚集过来,有手艺的、会做买卖地,可以把土地佃给愿意种地的人,自己在城里专心做事。不出几年,同心城就会成为清水河最繁荣的城市。”
刘姓老者道:“我们老百姓都是贱命,随随便便放在那个地方,只须有点土有些水,都能生活下去。这次搬家地时候,不知道同心城这边的情况,大家心中都很难受,现在总算一块石头落了地。在路上听军爷说,同心城里最大的官是侯节度使,粮食、房子和土地都是他给我们的,大家商量着,等安顿好了,凑些钱为节度使立个生祠。”
侯大勇听了这名刘姓老者的话,禁不住在心中叹息道:中国老百姓真是太好了,自己为了建设同心城。让这些固原老百姓离乡背境,给这些老百姓带来了抛弃家园的巨大痛苦,但是,仅仅是因为同心衙门无偿提供了粮食、土地和房屋,这些固原老百姓就被感动得要为始作蛹者建立生祠,在他们生目的根本没有想到自己是受害者。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我记得有的老百姓受了冤枉被关进了看守所,后来被证明清白无辜后。某个官员作了批示。老百姓就被放了出来,被放出去地老百姓没有想到自己的受害者。心中却充满了对青天大老爷的感谢,这种心理,和固原老百姓感恩的心如出一辙。老百姓无力左右自己命远的时候,只有把希望放在某些官员地良心发现,这也就是源远流长的清官意识产生的根源。
同心城里的党项房当人,除了六百七十七名女子以外,全部被驱逐出城,同心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说是一座空城,侯大勇脑海中曾经闪现过民主制地光芒,可是,侯大勇到了大周三年,对大周社会了解得颇为深刻,他没有傻到在大周建立一个民主制为基础的城市,民主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没有相应的文化准备,民主根本是空中楼阁,好听好看却无用,甚至起反作用,刘姓老者的一番谈话,就是没有办法实行民主的一个活证据。
侯大勇指着两个小孩子对刘姓老者说:“同心城要由衙门出资建一所学堂,免费让这些小孩子识文断句,等到学堂办起来之后,就让刘三、刘四到学堂去念书,这两个小孩子这么聪明,读了书后肯定会有出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