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庙堂之高(二十五)
又讲:“大梁内城城门的名字取好了,东二门叫做寅宾、延春。南三门叫做硃明、景风、畏景,西二门叫做迎秋、肃政,北三门曰叫做元德、长景、爱景。”
再讲:“契丹军犯境,殿前司都点检张永德率军北上,防御北部边境等等”
范质讲地事情都是国之大事。只是他说话颇为啰嗦,每一件事情总有穷其细节,柴荣也是问得极为详细,包括各门取名字的理由也一个一个询问。两人一问一答,时间用去不少。
侯大勇心中暗笑:范质长相和说话方式都和唐僧差不多,这个唐僧当然是哪个以啰嗦出名的唐僧。
陛下亲征有近四个月,除了侯大勇以外,每个重臣手中都有些需要禀报之事,这些重臣心中均有不耐之色,可是见陛下稳坐如初,也就不敢乱动。
第一百九十七章庙堂之高(二十五)
三年血战,南唐终于俯首称臣,交出了江北十四州六十四县,面对着强大的大周水师,向来占有水中优势的南唐反而被长江被阻,同时南唐还受到吴越、荆南等割据势力的牵制,再也无力对大周构成致命威胁。
大周朝达到了暂时划江而治、稳定南方的战略目的,显德五年四月底,大周军遂声势浩大地搬师回朝,兵锋直指趁火打劫的北汉,北汉军不敢与之大周军争锋,急忙退兵回到了太原。
在大周军赫赫军威之下,一向多事的边境也变得风平浪境,就连久不来朝的高丽国、占城国、女真国也派使臣来到了大梁。
柴荣回到大梁以后,各部官员自然睡不成懒觉了,每天天不亮,就要穿戴整齐来到崇元殿早朝。
奏了七件事情之后。时间已经到了巳时,范质这才意犹未尽地回到队列之中。侯大勇没有料到早朝会如此之久,他早上喝了两大碗小米粥,此时有些内急,不过众臣皆稳重得如石头一样,他只好强忍着,只是心道:下回早朝前一定要方便干净,免得内急。
范质把要事讲完。王薄、魏仁浦各讲一事后就退入行列之中。兵部尚书张昭赶快出列。报告《太祖实录》三十卷已经完成,紧接着。中书舍人窦俨出列,禀报《大周刑统》完成。
枢密使王朴见窦俨奏完,后面大臣们跃跃欲似,赶紧快出列,上奏任东京留守期间发生诸事,其中就有了因和尚暴亡一事。此事涉及侯大勇,侯大勇本已腰酸背痛,立刻来了精神,把耳朵也竖了起来。
侯大勇穿着文官的紫色长衫,挂着金鱼袋,和蚂蚁般的朝堂官员一样,骑着老迈的战马“风”,带着罗青松和林中虎两名随从,奔向崇元殿。
侯大勇在朝堂官员中虽说大名鼎鼎,可是见过他的朝堂不过十之二三,有交情的更少,不过,那一身紫色蟒袍大家可是认得清清楚楚,而且侯大勇长年征战,因而脸上有着难以掩饰的杀伐之气,加上长期坚持锻炼,没有文臣们常有的鼓鼓的小肚子,身姿旗杆一般挺拔,众官员不用想就知道这一定是接替李谷的新任宰臣侯大勇。因此,一路上均有反应灵敏、自认为有些身份的朝官主动上前行礼,顺带报上姓名、官名。
柴荣身穿皇袍,气势威严地来到大殿之上,等到柴荣坐上龙座,随着太监尖声的发号,朝会就正式开始了。
百官之首自然资相宰臣范质。第二是王薄,第三是魏仁浦,侯大勇排在第四的位置。侯大勇是第一次以宰相的身份在崇元殿议事,颇有些新奇之感,加上手中没有急需要奏之事,跟随着大家行罢礼,眼睛余光就四处游走,探看百官言谈举止。这朝堂重要官员飞鹰堂均录有名单,也算是老朋友,今日和真人互相印证,印象自然就深刻不少。
范质资格最老,相应就事情就最多,先讲:“江南李景派他的宰相冯延巳上贡军银十万两、绢十万匹、钱十万贯、茶五十万斤、米麦二十万石。大周依照对待属国之礼,赐李景御衣、玉带、锦绮罗縠帛共十万匹、金器千两、银器万两、御马五匹、金玉鞍辔全、散马百匹、羊三百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