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庙堂之高(三十七)
窦俨还有一名族兄名为窦俨,窦俨在显德四年任翰林学士、礼部侍郎,现任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也是柴荣地近臣。窦仪、窦俨这两名窦家子弟,因为是天子近臣,实际上也有着部分决策权,成为不是宰相的宰相。
另外,枢密侃、端明殿学士也或多或少地分割了宰相地权力。
侯大勇想起这些事情,不禁暗自苦笑:在后世有宰相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说法,影视节目中地宰相也常常权倾朝野,为何我当上宰相。却没有大权在握的感觉。
柴荣是一个甚为精明的皇帝,精明当然表现在方方面面,不让大臣们一枝独大就是柴荣一贯坚持实行的手段,侯大勇感到束手束脚,其他宰相、枢密使同样感到诸多牵制。这也正是柴荣“平衡”的结果。
午饭时间,一名太监过来请侯大勇用膳。
符英、符家小妹询问病因,智能大师淡淡地道:“黑痰积郁在胸口,因而致病。”
智能大师治病之时,侯大勇还在早朝,他记挂着三公主的病情,有些心不在焉。
临散朝时,柴荣突然颁下一道诏书:“任命李重进为永兴军节度使、检校校尉,兼中书令,任招讨使,免去侍卫军都指挥使一职,同时设立西南面行营,由李重进任西南面行营都招讨使。”
三省长官为中书令、门下侍郎、尚书令,因为这三个职务位高权重,自唐以来就不轻易授人,梁、唐、晋、汉以来,此三职作为本官单授地情况已经极少了,中书令、门下侍中和尚书令一般只作为兼官,用于笼络藩镇,或是作为荣誉称号加赠给重臣宿将和亲王,此时,任命李重进为中书令,就是一种荣誉称号。
众官听到此任命,心中自是一片雪亮:郊外秋猎时发生了刺客事件,李重进作为负责防务地侍卫军都指挥使,确实是难辞其咎,难怪会被免去侍卫军都指挥使一职,如此安排李重进已算得上仁慈义尽。
侯大勇跟着太监来到宫中,柴荣满脸春风,看上去精神极好。一扫早朝时的满脸冰霜。
“朕没有想到智能和尚医术高明到这种地步,一幅普通地药汤,几根黑针,就能妙手回春。”柴荣搓着手,兴奋地道,“道士唐适也算是得道之人,今日却无功而返,反而是智能和尚立了大功。看来朕对僧人也有偏见。”
众官尖起耳朵想听由谁来接任侍卫军都指挥使一职,却只听到一声尖细的“散朝”声。
散朝后,侯大勇径直来到中书门下,今日轮到他担任执笔宰相。
侯大勇心神不定地坐在中书门下地大堂里,今日早朝的诏书下得极为突然,陛下事先并没有和几位宰相商议,侯大勇端起一杯清茶,慢慢地品了半天味,这才取过了厚厚的一叠奏折。
从唐时起,翰林学士专门负责内廷的制诏书敕,即专掌“内命”。由于朝林学习常在君主之侧,是天子的私臣,也是天之地心腹之臣,相当于后世的首长秘书之类,职位不高但权力不小,发展前途更是不可限量。特别是在唐朝安吏之乱后,局势纷乱,深谋密诏多出自翰林学士,翰林学士的权任无形之中加重了。除了负责内制外,还参与枢机和决策,大大分割了宰相的权力,被称为“内相”。
这一次调动李重进的诏书,就是出自翰林学士窦俨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