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节 约战
包括吴三桂赠送的那几千名辅兵,从贵州随军出发的辅兵此时已经五*不存一。谭小庄默默地握着发给他的长矛,和同伴们一起听着亲兵们的宣传。发现明军后,赵良栋就让辅兵们顿顿饭敞开了吃。吃了两天的饱饭后,赵良栋的亲兵就跑来对大家说,只要到了重庆,就给他们正式的官兵身份,列入战兵编制,从此永远过上好日子。
……
通过对明军骑兵动向的观察,赵良栋发现明军统帅和自己的思路相似,都是侦察为主,拦截为辅,见状赵良栋开心地大笑起来:“贼首无知!本来贼人在暗处、我军在明处,就算贼人对我军的侦察少一些,对形势的掌握也远在我们之上。如果贼首以阻挡我军侦察为首要的话,或许会搞不清楚我军到底是一万二千还是一万三千,但我们却连到底有几千还是几万贼人都不知道;或许贼人不知道我军中每一位将校的旗号、不知道我军绵延綦江的队列有多长,但我们却连贼首是何人、重庆是否还在官兵手中都不知道……哈哈。”
“邓名竖子,还算有点胆色。”看到邓名的回书后,张勇有点遗憾地评价道:“他是不肯放过我们啊。”
发现明军侦探在身边徘徊后,张勇顿时有些担心,认为现在己方的骑兵应该以全力拦截明军的探马为第一要务。但赵良栋却不以为然,认为己方骑兵不应该在拦截对方哨探上过多浪费精力,而应该把侦察明军放在首位。
“我军破釜沉舟,贼人还敢一战,看起来贼人的士气不差,明日必是苦战。”邓名的答复让王进宝也感到有些意外,送信前王进宝还认为邓名会选择坚守营中——如果明军不愿意冒险出战的话,清军就可以比较安全地从江津明军的大军前通过——王进宝认为如果自己处于邓名的位置,很可能满足于消灭一部分清军的后队,而这同样是清军可以接受的结果,他们后队的辅兵全都是贵州人。
清军使者给邓名打了个千:“邓帅放心,我家家主早就要与邓帅战场一晤。明日之约,风雨无阻。”
“就算是他打算撤退,也会分批行动,这一万五千人不会是他全部的兵力。”张勇说道:“直冲江津未必是上策,冲出綦江我们也没法渡长江。不如我们弃舟登陆,在南岸寻一处地方扎营,设法与重庆取得联系再说。”
送走了清军使者后,邓名再次强调明日决战一定要先求稳、后求胜,尤其是赵天霸,一定要压制自己的鲁莽出击欲望:“我军是清军的两倍,只要稳住,不发生速败,就一定能赢。”
没有强大的水师是难以攻取重庆的,这是清军众将的共识。赵良栋在綦江上游打造了大批的木筏、竹排,然后沿着綦江顺流而下——之前他们就讨论过,若是明军正在围攻重庆,那么明军的水师肯定会集中在嘉陵江口附近,而江津不太可能有明军的重兵驻守,更不会有值得一提的明军水师。如果清军行动迅速的话,很可能在明军反应过来之前就冲出綦江,强渡长江。
众人都点头称是。
……
既然明军不肯乖乖地放行,清军就开始进行总动员,谭小庄这些辅兵也都被发了一把刀或是一根长长的木矛。
“嗯。”邓名赞同地轻轻点头,他和周开荒的想法相同,吴三桂不可能把这么一支精兵轻掷,不会让他们带着单程的粮食上路,所以这支清兵的背后肯定跟着川流不息的运输部队:“吴三桂确实供不起,所以才派出了一支精兵前来。有道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既然吴三桂敢派这么一点人来,必然有什么凭借,我们可不能大意。”
“前面就是长江!到了长江边上就会有大批朝廷的船只来接我们,过了江就是重庆,到了重庆就有粮食了,你们也会被造册登记为正式的兵丁,从此每月都有军饷和禄米。”赵良栋的亲兵们一个个声嘶力竭地向贵州辅兵们宣传着:“一路从贵阳走到这里,你们只要再多走一步就能活下去了,你们一路辛苦到这里不是为了让贼人杀头的吧?”
“应该不会很多,遵义、娄山关都没有人烟了,也没有仓库、兵站。”周开荒给邓名打气道:“赵良栋的亲兵好像有一千多吧?为了给这么一营兵从贵州辗转运送粮草,也得出动两、三万辅兵了,要是人再多,吴贼能供得起吗?”
“既然邓名敢在距离重庆如此之近的地方扎营,那么他必定有一支强大的水师在手。”王进宝补充道:“我们手中都是小船、木排、竹筏,无法在长江上与邓名的水师争锋。”
“此外,清军的那些辅兵也不可小觑,虽然他们没有盔甲,但能够跟着赵良栋这样一路行来,显然都很有斗志,破釜沉舟后更是人人知道身在死地,他们明日多半也会与我们拼命。”本来邓名觉得自己的辅兵比较有优势,因为不是强征来的,而是来自山东、江苏、浙江的沿海义勇军,不过眼下看起来清军的辅兵也不差。
“如果其中的三停是甲兵,那就是四千五百名披甲兵,剩下的都是无甲兵。既然在江津扎营,那就说明重庆还在官兵的手中,不然邓名为何要呆在此地?”拿到粗略的情报后,赵良栋立刻着手分析起来:“我有一种感觉,邓名似乎是想退兵。若是他想进攻重庆,就没有必要坐镇江津,还在这里修建坚固的营地。好像我们正好赶在邓名将撤未撤之时赶到,不过似乎也太巧了,我还不敢确定。”
“明日我亲自指挥。”邓名打算再次亲临一线。明日赵良栋的决死冲锋想必会无比凶猛,邓名在一线不但有助于鼓舞士气,若是必要的话邓名也不畏惧和赵良栋的亲兵一战。
在明军全力打探清军虚实的时候,赵良栋也接到源源不断的情报,很快清军就判明对面的明军是由邓名亲自率领,已经在江津扎下营地,粗略估计兵力超过一万五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