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四章 舍本逐末
于玄道:“公子,还有一个原因……”
一出现这样的状况,于玄就立即着手调查,已经略有所得!
“怎么了?”林昭轻声询问。
于玄解释道:“是这样的,青苗法制定的时候,为了保证放出去的青苗钱能够收回来,是要求每五户或者十户为一保,要求其中的上等户来做担保。如果借款人不能按时间归还本息,就要有这个担保的上等货来归还。”
“没有人愿意做担保人对吗?”林昭一听就明白了,很显然的问题,这与后世的银行贷款是一个道理。如果不是关系到位,绝对放心,谁敢轻易去为其他人做担保人?对方要是借钱不还,岂非要自己来背上沉重的债务?
上元节之后,钱塘县的青苗法推行全面铺开。
不过来领取青苗钱的百姓并不是很多,这一点有些出乎意料。
不过转念一想,也是说得过去的。钱塘县地处东南水乡,土地肥沃,乃是鱼米之乡。自从五代十国开始,吴越钱王悉心治理两浙十三州,并没有受到战乱的影响。
相反,钱王还修建海塘,以及一系列的农业水利工程,从而使得杭州的农业基础非常好。大宋朝开国百年时间,杭州一带同样是富足安稳,向来是风调雨顺,像去年那样的连绵秋雨灾害当真是百年难遇,难得一见。
在这种情况下,钱塘县的百姓本身的经济基础还算不错,对青苗钱的需求度就不是那么高。
于玄点头道:“是的,没有几个上等户愿意,毕竟风险还是很大的。”
不得不说,皇帝赵顼选错了试点的地方。他认为林昭与蔡京两个很看好的杰出青年才俊在杭州,希望他们打开局面,做出成绩的,从而堵住悠悠之口。完全是想要重用的想法,可是却忽略了最基本的事实,富庶之地不适合并不是那么适合推行青苗法。
相反倒是北方自然条件比较差,灾害比较多的地方更适合。比如河南路、京东路、淮南路都选择的比较好。那些地方灾害频发,生产条件差,百姓难有余粮余钱,经常会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需要青苗钱,也是青苗法所针对的主要地区。
不过杭州去年秋季遭遇了大雨灾害,似乎也在这个范畴之内。但是因为林昭的赈灾很及时,连续五个月的赈灾粮食发放,可以帮助百姓们渡过最艰难的时刻,瞬间便降低了青苗钱的需求度,毕竟青苗钱还是要付利息的。
加之粮食价格战获胜,可以买到便宜的粮食,所以老百姓们对此的反应相对冷淡,很是一般。既然是富庶之地,大部分的百姓家都是有所积蓄的,一段时间得灾荒完全是可以撑过去的。
林昭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以为大雨灾害会让青苗钱变的很抢手,可实际上远没有想象的那样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