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一十一章 送匾
哪怕是几百年后都被广泛认可的思想,在几百年前的大明又如何?
如果父母到官府告儿孙忤逆,坐实的话地方官可以判处被告者死刑,只是一般这种案子事涉名教,影响到地方官的前程,一般都是劝说几句,然后拿来不孝子痛责一番,或是痛打一顿。真的出什么名教案子,整个地方会蒙羞,比如弑亲案,一旦出了,犯罪者必受凌迟之刑,地方官会贬职,前程受到严重的影响,当地的科举都会被停止若干次,整个地方都为之蒙羞。
这种逻辑就是某地出了不孝之徒,整个地方的风水不好,人文也差,这样的地方才会出这种案子,所以就必须受到严厉的惩罚,包括无关的整个人群都一样跑不掉。
如果某地真的出了孝子孝孙,地方官会大张旗鼓的褒奖,士绅们也会出钱褒扬,虽然不好象守节的寡妇那样立贞节牌坊,但也会有相当切实的好处。
至于张瀚,和记的大东主,草原上霸主,他的先祖是大明的国之柱石,如果他这个孝子贤孙悍然向大明动起刀兵,那么张瀚是什么人?
“自古得国之古无过我大明,今上又无失德,外有东虏为祸,和记如果真的有异志,真是亲者痛,仇者快啊。”
跑过来围观的多半是对政治和大局相当敏感的人,不乏有识之士。
但所有人都是忧心忡忡,只有一群与和记相熟,并且关系十分亲近的商人在劝解。他们哪劝得了几个举子,越劝说李梦辰和王正志等人就越是高傲,他们扬着脸,逼迫和记的人一定要接受这两块匾。
四周的明眼人也知道,这种讽刺和讥嘲太明显了,和记的人又怎会看不出?
就算是那些战兵和军官充当的护卫也是读过书的,对这种皮里阳秋的讽刺也第一时间就看明白了,护卫们的眼里几乎要喷出火来了。
后人会很难理解,但这是当时人的逻辑思维,人们最少在表面上都有道德洁癖,不愿和名声很差的人往来,如果是一个枭镜之徒,那么人们都会选择敬而远之。
可能会有人说只要有绝对的武力,舆论始终是强者所掌握的。
在大明嚣张一时的江南士绅和生员阶层,被满清杀了个人头滚滚之后果然满嘴主子圣明了。终清三百年,没出现过明朝那样的活力和有风骨的官员,能帮主子拉一拉袍角,说一声主子您袍子皱了,这就算是胆大敢言了。
国之柱石,张四维算当之无愧,不管有多少建树或是完全没有,总归是当国内阁首辅的大明文官第一人,受封赠的官职中就有上柱国,也有文臣的最高荣誉太师一职,国之柱石这四个字是完全当的起。
至于张瀚的孝子贤孙匾,大明也是号称以孝立国,自汉宣传治国以孝之后,华夏列朝都是把孝提到相当高的程度。
就算是几百年后的现代中国人也是和国外大有不同,奉养父母,和父母一起居住仍然是可以接受,并且广泛被认可的行为。
不奉养,或是虐待,会受到舆论的严厉谴责。
这是一种千年以上的文化传承,已经烙在了人们的骨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