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食言
短暂震惊之后,悲愤之情弥漫。
士子之流,开始对现实不满,暗中加以抨击。民间具有讽刺意味的歌谣四处乱飞,朝廷对此展开武力镇压,暂时将这些反对的声音按了下去。
六月中旬,圣旨召回徐赟。
徐赟虽然披挂上阵虽然是一名悍将,但为臣子行事太过小心,在河北的时候便一直笼罩在凌子岳的光环下,名声自然有所不及,再加上这一次七万将士的覆没,满朝上下,甚至包括民间,都少有为他求情之人。
徐赟奉旨回朝,当日便写了一篇两千言的请罪奏折呈上。之后便携剑,在宫门口自裁以明清白。
隋云珠道,“打不打都是朝廷说了算。多想何益?”
安久却觉得,此仗打不起来。她不懂政治,但是常常执行任务,面对强劲的目标时。绝不会轻易冲上去拼死刺杀,而是伏在暗处静候能够一招致命的最佳时机,国与国之间,应当也是如此。
所以她觉得辽国还是会继续退让,并且谈判时间不会拖的太久。毕竟辽国大军在外消耗十分巨大,多一天他们都着急。
果如安久所料,在第二十四天的时候,双方终于协商一致——
自澶渊之盟后,大宋每年向辽国纳岁币。白银10万两,自今年起改为25万两,还有诸多粮食、器物、美人等。另以河间府为界,河间府以北的土地允许辽人放牧……以上皆以国书签字立约,大宋“称臣纳贡”。
几位宰辅闻讯赶到时,只见到了倒在血泊中的尸体。
国书签订之后,一个多月之后才传到邕州。
沸腾的民间突然一静,整个大宋出现了短暂的失声。无人议论,无人反对,亦无人高兴,仿佛都被惊呆了。
然而其实,这已经是较好的结果了。
从前大宋兄事辽国,每年纳岁币,其实与称臣没有两样,如今只是坐实了而已,再来就是岁币增长,十五万两白银大宋也能出得起。可是对于大多数读书人来说,还是宁愿割地,也不能接受“称臣纳贡”!称臣也就意味着大宋与辽国不再是平等国,而是被奴隶的国家。这种屈辱,甚至比各地赔偿还要令人屈辱!
大宋除了每年要给辽国纳岁币,还要给西夏五万两白银,虽然名义上是安抚臣国,但性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