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同路不同道
他甚至对袁世凯也没有兴趣。
那晋一路上像个木头人,对袁世凯不理不睬,时不时自言自语几句,袁世凯知道,他是在念叨他那位爱徒的名字,那位爱徒,如今是义州城的主将。
自从接到皇帝的旨意,命他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前往义州向周宪章颁布圣旨,那晋就变得神神叨叨的。
不管是在大牢里还是在赋闲在家,那晋的日子一直很平静,他的心情也很平静。
那晋一向把名节得很重。作为朝廷大臣、社会名流,那晋严于律己,纲常礼仪成了他身体里的血液。
袁世凯清楚地记得,在颐和园,太后老佛爷向他和颜悦色地承诺:这趟差事办好了,就把小站那块地腾出来,给他编练新军!
太后的承诺让袁世凯哭笑不得,袁世凯是把新军当成大清国未来的希望,而太后老佛爷,却把新军当成她玩弄权柄的筹码!
可不管怎样,编练新军的事,入不了皇帝的法眼,太后能过问上一句,算是很给面子了。
就这样,袁世凯跟着那晋,出了北京城,来到九连城,然后,坐船渡过鸭绿江,来到义州城。
朝鲜的破败完全超过了袁世凯的想像!袁世凯在朝鲜十二年,对朝鲜的情况了如指掌,这个国家贫穷落后,百姓愚昧,官员不思进取,但不管怎么样,百姓的基本生活还是能够维持的。
然而,因为周宪章,那晋被李鸿章下了大牢,进过大牢的人,名节自然有亏,可是,也不知是怎么了,那晋的心情,反倒平和了许多,名节之事,似乎变得可有可无。
脱离了官场的那晋,突然感到了一种从来没有体会过的轻松,那个时候,那晋赋闲在家,他好像体会到了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情致。
当然,陶渊明先生的悠然,是采菊,而那晋的悠然,则是遛鸟。
每天一大早,那晋就拎着鸟笼子,跑到天桥边,和那些八旗子弟们喝茶遛鸟。八旗子弟一代不如一代,除了遛鸟品茶,他们似乎什么都不会。
他们甚至连做恶霸衙内的本事都没有。
然而,袁世凯一踏上鸭绿江东岸,就发现,现在的朝鲜,与一年前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庄毁弃,田野荒芜,人烟罕见。
战火并没有燃烧到鸭绿江边,而鸭绿江边,却是一派战争的惨烈。
那是清军造的孽!清军已经彻底褪变成了土匪!
袁世凯更加坚定了编练新军,淘汰旧军的决心!
而另一位钦差大臣,叶赫那拉那晋,却对沿途景象毫不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