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筹粮(下)
“那该如何是好?”想通了关节,杨珧也开了窍,这个时候再潘岳和孙楚之前那副不屑的嘴脸,心中不由得生了厌恶。
潘岳和孙楚好生“教训”了杨珧一番,心中也是把这个人得轻了,此时悠然不觉的道:“事不宜迟,先往尚书台再说。”
尚书台作为这个国家的中枢,仍然在运转,可却与国家大事没有什么关系。
因为这个国家,现在又两套班子。真正处理国家要事的,乃是晋公手中的尚书台,而非是魏国的尚书台。
潘岳,杨珧,孙楚要去的,是国家的尚书台,毕竟国家的库府是由这里说的算的。
这样有好处,是因为方便了许多人,可也有弊端,便是影响了国家整体的运作。
朝廷各部对于这种风气不满的,都在司马炎继承晋公大位之后,便告老还乡,致仕了。这三年蜀汉在蓬勃发展,纵然也有不足之处,可比起腐化眼中的魏国来说,简直是天上地下的差别。
依照杨珧兄弟几人的想法,这事儿是个累活儿,却也是个美差。那征集军粮,不妨多多益善,送到前线的不一定要足量,可留在自家手中的却是要足够。
往日里提拔个人,走走关系,都是府上的管家出面,杨珧可没想过别的。上梁不正下梁歪,自己都这副德行,管家只能是更加的飞扬跋扈!
所谓狐假虎威,狗仗人势,背后大树好乘凉。主人家若是十分沉稳,那手下也未必是没有一分嚣张,类似杨珧这种主人家,管家何等的德性便不言而喻了。
(国庆长假来临,祝各位书友节日快乐,健康快乐。不动有些发烧,最近几天更新的慢了,不过保证一天两更,请各位继续支持不动!)
各地州府不说官阶在哪儿摆着,哪个是软柿子?在京城别人还忌惮你杨家一二,放到全国各地,杨府不过是京城无数豪族之一罢了。
你杨府诚然势力不小,可我背后的靠山未必就输给你!
等杨珧好不容易搞清楚了事情的缘由,潘岳和孙楚的鼻子也气歪了。这二人好歹是在下层官吏逐步混上来的,通宵那些歪歪门路和潜在的规矩外,对于朝中正经的程序更要比杨珧这种自恃有几分小聪明,一日成为高富帅的强上许多。
说到底,杨家靠的乃是姑娘嫁给了司马炎。
在哪儿之前杨家这官职都是依靠财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