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 昌平侯谋逆(1)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宰相魏国清虽然年纪老大,但是头脑清楚,目光锐利,看到了此事对于国家安定的危险性,觉得有必要让皇帝知道。然而,此事涉及皇子,非同小可。他思忖再三,决定要谨慎行事,在多方收集了人证、物证之后,才熬夜亲自写了奏章,拟秘密入宫向刘申面陈。
他觉得皇四子还年轻,平素为人也不算恶劣,不想因为此事,毁掉这个孩子的一生,故而在奏章措辞上,字斟句酌,希望能提醒刘申,大部分的责任在于昌平侯之流,皇四子只是年轻冲动,被人利用而已,颇有为皇四子开脱之意。
就在魏国清写好奏章,决定第二天晚上秘密进宫的时候,刘申多年积劳成疾,突然在上朝时心绞痛发作,晕倒了过去,随后病倒在床榻,多日不能起身理事,只能令皇太子监国,代为上朝,与大臣们商量着处理国事。
魏国清率朝中内阁重臣进宫探病,见刘申病得形容憔悴,精神萎靡,便知绝不可在此时举发昌平侯撺掇皇四子谋逆的事情,让刘申动怒,加重病情,乃至危及国本,只得无奈地把这事按下,将写好的奏章又原样带了回来,等待刘申病愈好转后,再择机奏报。
不过,他暗中招来了刑部、兵部、城防司等处的门生下属,交代他们严密监视昌平侯一干人等的活动,严密防范,以防他们趁皇帝病倒,作乱生变。
昌平侯的这些讥诮和质疑,正好触到刘申的忌讳之处。刘申此生最大的不可与人言处,除了弟弟刘言一家之死,就是有关大婚前我的处女贞操问题,事关皇室龙脉传承的正统性,他再宽容,也断难容忍臣子去揭开这些皇室的隐秘,同时,也为维护太子的权威考虑,他当即准奏下旨,勒令颜观心对昌平侯严加管束,并令他祖孙三代一并上表请罪,反省对皇室大不敬的过失,将颜观心父子各罚俸禄三年,不许入太庙参加祭祀,将昌平侯的侯爵降级一等,令其在家禁足三个月,不得入宫侍读。
从此之后,昌平侯表面上惶恐自责,小心谨慎,但内心里,就对皇太子存下了怨恨,深为不满。他暗自担心,将来皇太子登基为皇帝,因为今日之事的冒犯,恐怕还会对自己及家族有所不利,更不用痴心妄想在皇太子的新朝班底中得到重用了。
他苦苦思索将来的自保求进之路,觉得要想挽回局面,只有一个方法了。那便是:设法构陷太子,离间皇帝与皇太子的关系,不择手段地促成皇太子被废黜,重新拥立和自己一直关系良好的皇四子为新任的皇太子。
为此,他利用一切机会,向皇四子灌输这方面的思想,挑唆他对皇太子的不满,诱惑他对未来的帝位产生夺位野心。
(三)
布置完毕之后,魏国清在府中思虑再三,觉得兹事体大,如此布置还是不太放心,于是,他也没有和任何人说起,便独自入宫,请求谒见我。
(五)
一开始,皇四子对夺位一事并没有什么与兄弟们不同的想法,也无有图谋野心,但架不住昌平侯和他那一帮鹰犬,日夜在耳边聒噪怂恿,慢慢地也就有了觊觎帝位的想法。
既然有了这个想法,他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视长兄为敌手,对皇太子的种种言行举止,渐渐地也多有非议和不满,觉得皇太子在很多时候,不能对兄弟们平等相待,大有傲慢蔑视之意,与皇太子的感情日渐淡薄,关系日益疏远,公开意见相左的时候也越来越多。
朝中的一些佞臣,察言观色,发觉皇四子有求进之心,便有不满皇太子的人陆续过来依附支持,暗中形成与皇太子阵营对立的一派朋党。昌平侯便成为这派朋党的中坚骨干。
此后数年间,昌平侯一党为促成新立太子,在暗中谋划了不少针对皇太子的陷害之计,虽然这些陷害最终大多没有成功,但在朝堂之上,也已经形成了一股暗流在悄无声息地涌动。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