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学发展观 第226节
这无疑是对朝廷的再次调和和制衡。
第二,是为了让他们能够犯错。
朱厚熜最怕的,就是这些孩子们为了赢,把所有的过失和错误全部都掩盖起来。
一旦把他们放到外地去,没有即时通讯没有摄像头,所有的事情都要经过几道才能传递到自己这儿,几乎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他要的,是在自己还在位,或者说父亲这个角色还在的时候,给予足够多的引导和教育。
“宫外有三匹快马,限时一炷香的时间,先把你们的辅臣带回来。”
朱厚熜只往前一步,淡淡道:“如果人都找不到,那也没有必要多争别的了。”
实际上,朱厚熜在做的,是接过虞璁下了一半的棋盘,按照他的思路把这一整局都走完。
之所以选择的是在八部,而不是省外的某处担任知府之类的职位,是有多重考虑的。
第一,就是要让他们能够和中央官员进一步的拉深关系。
做一个成熟的人都何其难,更何况是做一个领导者。
整个继承人选拔制度,其实是他,虞璁,沈如婉三人一起完成的。
虞璁做了整体的目标、考核角度和计分构成的设计。
沈如婉调整了他设立的项目,同时给予了细节的填补和深层次的要求。
而朱厚熜,作为最后接手的人物,上调了竞争的难度。
这一个做法,颇为暧昧。
任何部门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就像蛛网上交错的线,总会和其他几部有关联和触碰。
正因如此,每个孩子日后想要做出成绩,都少不了要打点关系,建立各种人脉,同时不断找自己应该站的高度和距离。
与此同时,其他的官员们也同样会调整自己和皇族的关系。
——一共有三个人,谁都可能是最后的赢家,更何况自己这边会明确声明,不是政绩越好就胜率最高,所有结算方式都由锦衣卫保管守密,考核角度也全程不会泄露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