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清帝王权谋那点事 > (九)、勤政无为——清文宗咸丰

(九)、勤政无为——清文宗咸丰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咸丰皇帝临终前没能正确平衡主要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导致辛酉政变的发生,从而出现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影响中国历史近50年!这就铸成了咸丰皇帝的第三个大错!

2、武功

1)、太平天国起义

在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后九年,太平天国起义。在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四年,英、法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年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再过两年,英、法又发动新的战争,清政府再签订《北京条约》。由于太平天国坚决保持中国的主权,维护中国人民的利益,而清政府却屈服于外国侵略者,订了一连串的卖国条约,因此,外国侵略者最终扶植反动的清政府,干涉太平天国革命。

太平天国就在这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外交,最后展开了反侵略战争。所以太平天国的外交史,实际就是一部反侵略的历史纪录。

道光应该立奕䜣,而不该立奕詝,咸丰错坐了皇帝的宝座。

据野史记载:道光晚年,身体衰病。一日,召皇四子与皇六子入对,将藉以决定储位。两位皇子都请教自己的师傅,问询如何应对。奕䜣师傅卓秉恬说:“皇父如有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师傅杜受田则对奕詝说:“阿哥如条陈时政,知识不敌六阿哥。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就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他们两兄弟都照着自己师傅说的做了。道光对皇四子奕詝的话很高兴,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

《清史稿·杜受田传》记载了同上面类似的故事: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长且贤,欲付大业,犹未决。会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奕䜣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受田辅导之力也。

上文中的宣宗指的是道光帝,文宗指的就是后来的咸丰帝。这就是《清史稿·杜受田传》所载“藏拙示仁”的故事。

以上故事,说明奕詝突出“仁”与“孝”。这是道光立奕为皇太子的重要原因。由此可以看出:道光帝选择皇太子的主要标准是所谓的“德”。本来皇太子的选择,应当是“德才兼备”,道光选择皇太子的时候,没有“德”、“才”兼顾,而重“德”轻“才”。后来的事实证明,咸丰帝奕詝遇到大事时缺乏远略、胆识,而是退缩、逃避,证明他在“德”的方面也是有欠缺的。

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有一个先后的步骤。根据当时的革命形势,制定对外的方针政策。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进行戒备,也不求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帮助,但却不想轻易失和以树大敌。他预定在把清朝打倒之后,第二步就把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方面,与清朝正在打和拉的阶段,还不曾找到他侵略中国的走狗,而太平天国革命方兴未艾,也不得不采取等待一些时候的政策,伪装中立,以与太平天国周旋。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用伪中立对付太平天国。而太平天国所希望于外国资本义侵略者的正是要使他不与清朝统治者结合在一起,也就随着不同情况相应地去对付他。当时太平天国所进行的外交,正是侵略与反侵略之间针锋相对的外交战。

太平天国坚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者的侵略的对外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但由于对内方面,在军事上,政治上犯下了一个又一个大错,还在与封建阶级作生死的搏斗中,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对清朝统治者已经通过打和拉的阶段,进入了军事合作。而同时,狡猾的英国侵略者还到天京来,与太平天国进行利诱和威胁的秘密外交,提出以平分中国为条件,愿帮太平天国打倒清朝,否则把太平天国打倒的谈判。太平天国断然予以拒绝,立刻向上海进军,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断绝外交关系,以干戈相见。

2)、错定辅臣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瀛等。咸丰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以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等请咸丰帝朱笔亲写,以昭郑重。而咸丰帝此时已经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写朱谕。咸丰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十七日清晨,咸丰帝病逝。

当时,朝廷的主要政治势力,主要分为三股:第一,朝臣势力。其集中代表是顾命“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瀛。

第二,帝胤势力。在咸丰死时恭亲王奕䜣30岁、醇郡王奕20岁,都年富力强。大敌当前,咸丰皇帝和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等,多逃到避暑山庄,几乎没有一个人身临前线。恭亲王奕䜣、醇郡王奕都是空有爵位的闲散亲王、郡王,既不是大学士,也不是军机大臣,更不是御前大臣,却要挺身在第一线,处理那么一个乱摊子。奕䜣等本来就对咸丰登上皇位心怀不满,且被罢掉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八旗都统,要往承德奔丧又遭到拒绝,特别是他作为咸丰皇帝的血亲而未列入“御赏”、“同道堂”章顾命大臣,于情于理,都不妥当。旧怨新恨,汇聚一起。况且,恭亲王奕䜣不是孤立的一个人,他同诸位兄弟——没有官职的醇郡王奕等联合起来,同帝后势力联合起来,同朝中顾命大臣以外的势力联合起来,形成朝中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第三,帝后势力。就是6岁的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东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他们虽是孤儿寡母,在帝制时代却是皇权的核心。帝后势力是朝廷中最为重要的政治势力。在对待顾命大臣的态度上,帝后一方同帝胤一方的利益是共同的,因此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顾命八大臣。在朝臣、帝胤、帝后三个政治集团的政治力量对比上,显然帝胤势力与帝后势力占有优势。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