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审理
薛崇训回忆了一会儿,沉吟片刻道:“赵瞿和王贤之不同,再说他已经自杀谢罪,不用再牵连他的家人,贬为庶人便可。”
茶馆事件的出资人、政事堂堂后官贾焕及几个在京师的家人被一并拿到内厂监狱审问,他本人拒不承认与贾家及岳父崔家有关系;但他的儿子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在牵涉崔家的供状上画了押。宇文孝得过皇帝的口谕,再无顾忌,直接又将郎中崔明善一家逮捕。
他也是想起了当初华清宫遇到刺客的事儿,当值的将领渎职但自裁赎罪,太平公主因此赦免了他的家人。薛崇训也就依据这件事来处理赵瞿,也算是和太平公主在施政上保持延续和默契。母子间的默契正是通过日常小事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以及在处事上的相似慢慢融合的。
至于罪犯认不认根本不是最重要的事,不认也能给定罪。这事儿涉及的是政权社稷,自然在不能和民事案子相提并论,连规矩也不用遵守,只要有谋逆的嫌疑,便无须太多的佐证。
此案是钦案,审理的人是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内厂令,对于内厂令官场上的人还没什么概念,但宰相和御史中丞却让人们感觉分量十足,因此案子也变得严重起来。刑部尚书萧至忠那是真正从官场上靠实力走过来的,李宓虽然有被破格提拔的原因也是真正走仕途的官僚,他们比较遵守规则,一合计就觉得这事儿十分棘手。诋毁皇帝真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萧至忠更是参与了“慎用刑律、收拢人心”的国策制定,如果按照他的看法,这种事儿大可以象征地惩罚一下表明是非黑白了事。
主审官们找了一些“物证”和认证,一番推论之后就定案,要主犯画押。贾焕等大呼冤枉拒不承认,然后退堂暂缓审理,只过了一晚上,第二天重新开审时已是奄奄一息的犯人就痛快地画押认了。
事到如今,崔郎中和贾焕两家的状况已显得十分不妙。士族之间通过联姻等方式结盟,但也不是完全之策,不然武则天的时候也不会死那么多人。
于是案子的卷宗和奏章就很快到了内朝。南衙六部官府本来就在大明宫南边,内外运行起来不必花费时日辗转,自然速度很快。
贾焕家的一个忠实老仆总算见着了贾膺福,见面就大哭,一个劲磕头哀求,贾膺福看在同宗的面子上才好言宽慰几句打发了。然后他的老婆提醒他可以去见太平公主试试,但被他断然拒绝了。这两年贾膺福看得明白,这种薛崇训亲自要办的事,太平公主是不会轻易和儿子唱对台戏的。贾膺福也不愿意把自个牵连进去,只是在家人面前正言骂贾焕:“不知时务,他而今还要和滑州崔氏搅一块儿,能怪谁?”
薛崇训在紫宸殿看到一本详细论述案情来龙去脉的卷宗,字数很多他连看也没看,只看奏章上的审理结果。他见到杀二人流放数百人到营州,自然而然想起“同化”营州的关节,略一想就对这一处理十分满意,当即丢给妹妹河中公主道:“这份奏章准奏,另外从幽州押解回来的长史王贤之的家眷也一并赦免死罪,将其连同在幽州的全族一起流放至营州。”
贾膺福也知趣,现在他自己都可能脱不了干系,没想着去通关系游说帮助贾焕家。连本族做大官的人都袖手旁观,就别说其他人了,风口上赶紧躲到上位者的视线之外方是明智之举。
河中公主道:“哥哥,记得上次有份奏章关于幽州都督赵瞿的,听说赵瞿和王贤之一样的罪责,现在哥哥流放了王家的人,赵家的怎么处置呢,会不会让人觉得不公平啊?”
好在宇文孝办事还算老练,贾氏那边只抓了当事贾焕一家,并没有动其他人、特别是钦天监贾膺福。贾膺福可不是随便能动的人,早在太平公主的哥哥李旦还在做皇帝的时候,就投靠了太平党。当时正巧出现了彗星,这是难得一见的凶兆,俗称扫把星,贾膺福作为钦天监在皇帝面前暗示太子想取而代之,意欲帮助太平公主对付李隆基。虽然最后这事儿弄巧成拙,但贾膺福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站队是绝对正确的。如今太平公主一脉大权在握,肯定不会轻易动这些以前的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