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范阳
第二天一早薛崇训先去了宣政殿与政事堂大臣及掌握实权的大臣碰面,听了一点夹杂在长篇废话中的正事。由于期间有人提及契丹的事,他回到内朝时内阁三位学士也说起了这事儿。各地奏章薛崇训都授权内阁可以查阅,所以他们就以上报的信息为依据分析起幽州的事儿来,薛崇训时不时点头一副认真的态度听着但很少表示自己的看法,当然在他们争执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时薛崇训也难免偶尔走神。
红脸王贤之陪笑道:“契丹蛮夷怎能与咱们的士族相提并论?不过那大贺氏却也不简单,上面是历任契丹首领的人选,其族人来投,我们自然不能怠慢了。再说有些契丹人实心归顺,到了幽州也凡事向士族学着做,不惹是非者教化之也是我们的本分……李御史以为如何?朝廷也是这般看法罢?”
他提到了都督,此时的都督已不是以前那样的摆设,几年前张说和薛崇训联手进行过兵制革新,以官健为核心重新让都督掌握了兵权,晋朝建立之后军政体系仍然延续唐朝后期的格局没有太大的变化。都督实际上掌握以朝廷名义招募的驻扎在地方的官健,相当于一个小军区,官健军队属于中央直属的职业募兵,都督也是京官,家眷都在长安。而长史在此时则是地方官,并演变成了地方州郡实际的掌权者,它名为辅佐刺史的官僚,但由于后来刺史很多都是勋亲贵族担任本身没有治理地方的才能只知道享乐,所以长史就承担起了运转地方官僚体系的任务。
那卢公身穿布袍,不似现任官员,却能和掌握一地军权的都督和州府长史平起平坐谈笑风生,并没有丝毫低人一等的表现。李宓很清楚,虽然武周时对天下大士族杀伐打压,可以说是伤了门阀的元气,但有些大家族仍然根基未动,加上人家名声又好,就算是地方长官也得在他们面前十分客气,甚至要听取士族的意见,不然无法在当地施政。
苏晋道:“东北几部本来就反复降叛多次,他们贪得无厌,不是许以一点好处就能长久无事,既然幽州都督、长史都同时上书其有反叛迹象,咱们也不能太大意坐视不顾,谨防武周朝几番讨伐契丹失利的事情重演,有损我朝武功之威,让那些心怀不轨的宵小之辈以为有机可乘。”
一行一面走,就听得卢公一面向方脸赵都督说起意见来:“幽州境内那些契丹人、奚人粗鄙不堪,你勿要与之过多来往,上次还带契丹人到我府上来,真是斯文扫地!”
张九龄正在侃侃而谈:“契丹说到底地方丁口只有那么多,又曾惨败于突厥之手,不能和以往的吐蕃及突厥相提并论。突厥之战后,契丹向朝廷称臣修复关系,边境马市得以开通,又因朝廷拉拢许以突厥旧地牧场等好处,当初在黑沙城盟约他们不是满意的吗?时隔不过数月,怎么就要叛了?其中定有蹊跷。”
不知怎地李宓忽然有些厌恶这人的嘴脸起来,与初时进门时的好感和仰望恰恰相反。李宓也是个攘夷派的人,在他的政见里就看不惯唐朝的民族政策,反而对薛崇训的干法很是赞同。按理听卢公一席话也是道相同之人,但李宓却不知为何对此有些厌恶。
所以薛崇训经常性地和大臣们见面,虽然他平常大部分时候只是听从别人的谏言,但觉得自己能大概了解局势总不是坏事。
一脸正气的赵瞿此时十分和气:“上回来的人也是契丹贵族,因率部族来投,咱们自然要以礼待之。”
或许薛崇训天生就不是处理各种繁冗政务的料,每天上午在殿上他都感到十分无趣,但仍然日日不懈怠地“勤政”。他对很多事总有一些自己的感悟和想法,比如认为人在资质才能等客观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要干好一件事的办法就是:把时间泡在上面。只要做到这一点不一定能把事儿干得完美无缺,至少不会太差。就像他读过的史书上那些丢了江山的昏君,很多都是玩物丧志太没有节制,完全不管朝政天下发生了什么事自己都不清楚,也怪不得别人糊弄他的江山了。
卢公不高兴地说道:“契丹贵族?契丹有什么贵族,不过一群不知礼仪不读书的蛮夷,瞧上回来的那个人,衣冠不整举止荒疏也就罢了,那身上的饰物更是粗鄙就像生怕别人不知他有点财富似的,和一夜暴富的贩夫走卒有何差别?这也算是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