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讨逆
然后李隆基及其党羽来到了大堂上,在公座上入座。政变程序他们早已议定,当下便同时办两件事:让府衙盖印下令四门守备将军到府中面圣,里面有好几个将领都和姚崇等官僚交好,事到如今愿意同谋者定然不少,剩下的如若反抗便兴兵讨伐……他们要让部下率军对抗曾经合法登基称帝的李隆基,恐怕无多战心;第二件事便是把早已写好的极具煽动性的檄文张贴各处。
古都洛阳已经隐隐在忘,这确实是个很古老的城池,相传自夏朝起就在此建都,前后有近百个君王在这里登基。在淡淡的晨曦中,寥寥的薄烟里,它安静地矗立。押运骡车的汉子们都不禁目视前方,默默地看着若隐若现的城楼,这里或许是他们发迹致富之地,也或许是葬身之所。
洛阳有许多在长安权力斗争失败后贬官罢职的官吏文人,恰恰唐人又十分自信自大,有点墨水或能耐的人都觉得自己是怀才不遇,本来应该成大事的结果因为没人赏识才落魄至斯,听到风声必定会有不少人要抓住机会投奔过来搏上一把。也许有人会怀疑李隆基能不能成事,但也有人会认为这是一个成就功业的大好良机,毕竟现在的朝廷中枢乌烟瘴气并不得人心。
当头一个络腮胡的大汉,脑袋长得奇形怪状,形同一个胡萝卜,又如一根“棒子”,正是李隆基的高丽家奴王毛仲,但他早已升到东宫卫队的统帅了。他们的骡车里上头铺着几块铜料,下面全是盔甲兵器。
李隆基党羽接下来要干的事儿就是快马传报那些以前秘密联络过的门阀士族趁机起事,壮大实力。很多人早就对当今朝廷不满,一肚子牢骚,正缺一个站在高处振臂而呼的人,李隆基这样显赫的身份无疑是最佳选择。
因姚崇及幕僚投向李隆基,导致东都权力中枢瘫痪,城中各处守备没有接到调令,将帅无权擅自行动,所以张韦率军冲向府衙时如入无人之境。
于是周围又恢复了安静,只有车轮子和骡马发出的一些噪音。距离城门已经不远了,众人走了一阵,便到了城门口。只见门口很多人,大多是些菜农和住城外的小商小贩,城门没开之前就等在那里了,一开门便向门口涌去,加上守门的军士看见可疑者要检查箩筐,一时就显得有点拥堵。
待众军到达衙门外时,果然见得李隆基及其心腹和姚崇等人在一块儿,大伙便汇合到了一处进去。府衙守卫听命于官僚,不仅不抵抗,更开门迎接,犹如会师一般。
“你懂个屁,竖子靠他娘才能蹦达,争权又不是街头打架,可不是谁打得赢就中用。”队正悄悄说了一句,“别说话了,一会被上边的人听见了要挨鞭子。”
数百骑兵连同府衙守卫一起冲到官吏办公之处列阵,姜浩上前高声劝说洛阳官吏加入阵营,他大声喊道:“专权者太平遭天谴归西、伪临朝者昏庸无能,朝廷权柄落入奸人之手,国难当头,我大唐之士气节何在?今有上皇正嗣匡扶社稷……”
大路上有一大队骡车,浩浩荡荡的起码有几百人,过路的人都让到道旁,好奇地看着他们。有说是矿上的,运铜去码头。
比如崔日用那样的已经够胆小谨慎了,一听到洛阳政变成功的消息也要溜出京师跟着造反。
昼短夜长越来越明显了,洛阳城即将开门的时候,天色还没完全亮,只有东边刚刚泛白。冰凉的清晨笼罩着淡淡的薄雾,进城的大路上时不时有挑着蔬菜担子的农户路过,早市生意最好,城郊的农户自种的菜可以担到集市上去卖几个钱。
后生道:“可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训没死,您不是不知道,在武德殿前那小子的人多猛!”
一番煽动之后,姚崇也劝说诸公出门同谋,他们又见外面兵马陈列,许多官吏便从里面走出来加入李隆基麾下。这时一个青袍官儿走到门口破口大骂起来,刚骂两句,只听得“嗖”地一声,一箭便飞进他的额头,顿时“扑通”一声仰面倒下。众官见状脸色煞白。
“废话!”坐在骡车上护着“货物”的人瞪眼骂了一句,“输了一回就丧胆了?上回陛下是不慎败在了太平公主手里,就咱们承认太平公主比陛下略胜一筹,可现在她不是归西了么?陛下还四两拨千斤赢过韦皇后呢,谁是咱们的对手……”
李隆基当即一声令下,王毛仲便带兵马冲了进去,二话不说便行屠戮,古朴充满墨香文案的办公之所立时便成了修罗场,人头乱滚血溅门窗,里面的人被砍了个干净。
一个在骡车边上步行的后生悄悄说道:“队正,您说陛下这回能赢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