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神丹
待刘安说完后太平公主才拂袖道:“我知道了,变法所涉甚广,我先慎重查阅之后再与诸相公商议。你们无需担忧,其中于国有利的政令,我并不会反对。”
不过政事堂这地方人多嘴杂,也不是什么简单的地儿,人一多难免有小圈子和亲疏之别。所以张说和刘安起先都比较谨慎,闲谈了好一阵无关紧要的话;不过进屋后就没太多担忧了,因为这里的决策机构,大臣们说事儿的地方管制都比较严,不相干的人不能靠近以免泄漏国家机密。
张说听罢急忙带头喊道:“殿下英明!”众臣也纷纷附和。
明亮舒适的办公之处,阳光从直棂窗缝隙里洒进来,在茶香中舞蹈;高高在上的地位,人们的毕恭毕敬的态度;富足的收入,除了俸禄还有永业田等土地福利……还有光明正大地大权在握的那种成就感,朝廷大员们的生活无疑是非常优越的。也难怪边关大将个个好战,巴不得建立大功入朝为相名利双收,然后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太平公主拍了拍手上的奏章道:“今天就到此为止罢,诸相公各回衙门安心国事。”
刘安道:“户部纸币的质材特殊,以桑穰为原料加入特定配方的墨料,后控制产地可防止大量伪造;颁严厉律法以惩罚奸商,处重罪告诫以身试法者;且户部钱行印发纸币时有编号记录,一旦发现相同的编号便严查来源……尚有其他防患于未然之法一并施行,臣等反复思量认为甚妥,鲜有纰漏之处。”他想了想又道,“这些法子多是晋王想到的,同僚们深以为可行之法。”
“这事儿多半得看殿下的态度,还有与晋王的母子之情究竟如何?”刘安的神情也凝重起来,他小声说道,“我前些日子原本以为他们之间已到了无法妥协的地步,却未想到晋王颇有胆识,化解危情后状况愈发好了起来……不过这样下去朝廷里是听殿下的还是听晋王的?处置不当可能造成睿宗(李旦)时期的状况,各数一党非社稷之福。”
“崇训倒是想法挺多的。”太平公主回顾四周,没看见薛崇训,昨儿他还来了的。
张说很快收住笑意,低头沉思着什么,然后叹息道:“变法已实行了一大半,却不知道太平公主会怎么看待近来的国策。其实兵部和户部的新政都是合乎事宜,利国利民之举啊……”
刘安见太平公主没有表现出对新法的反感,便又趁机说道:“数月前臣等提出天启变法,其缘由是眼见近年来土地兼并之势愈来愈烈,户部所掌户籍日渐减少,造成财政兵源有两厢枯竭之势,如坐视不管未能拿出应对之策,国家堪忧也,殿下不可不察!
二人遂走进去在一张茶几旁面对而座,这里的书吏很快就上了茶,揭开茶杯一阵清香便弥漫出来,上好的茶叶泡的茶,香味真是沁人心脾。
大臣们纷纷执礼告辞,太平公主也从榻上站了起来离座,大家散伙。
“外面太吵说话听不清,刘相公随我进来说话。”张说邀请刘安进了他的办公间。
喜欢热闹的太平公主最近也没开宴会,径直回寝宫去了。因为眼下的大事没有完全确定,就算宴请王公大臣估计大家的兴致也不高,太平公主也就作罢。
“刘相公一说还真是要洋洋洒洒上万言才说得清楚啊。”张说笑道。他看起来比刘安的年纪要大一些,大概是张说嘴上的胡须比较多的原因,加上一张长长的马脸有点显老。相比之下刘安倒多几分儒雅之气,举止言谈之间颇有文人风范。
府兵衰减后便会使得边关防务越来越依靠边军及羁州少民骑兵,在武备上造成外重内轻之状;而国库收成减少又会加重百姓徭役赋税,使得更多的民户为逃避徭役投身高门大户为佃户,地方因此加速恶化,富者愈富穷者愈穷,非社稷之利。
刘安点头称是:“去年九月到今年四月的事儿也不少,李隆基谋反之后的慈涧之战、唐吐小勃律之战后的关系恶化、前太子弑君谋逆、天启变法……”
故变法因时导势以疏治堵,主要在兵制及税制上实现疏通治理,是为强兵富国也。钱法、榷盐法、粮法皆以富国利民为要旨,臣尚有未完善之两税法等待时机合适之后提出……这次变法因私者少,为公者大,请殿下明察。”
张说喝了一口茶,便提起正事:“咱们今天要整理一下,写一份前几个月的大事条呈递到宫里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