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练习
进了主殿,果见宽敞的大殿上没多少人,不过这室内设计得很合理,空间本来很大却并不觉得空旷……大概因为空旷会显得冷清罢。
马车一路往北走,要路过含元殿、宣政殿两处巨大的建筑群,目的地是紫宸殿。这里称为内朝,一般受皇帝特别重视的重臣才有资格到这里面圣,然后紫宸殿的左右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弘文馆、史馆、御史台馆等官署,所以重臣和以上那些衙门的掌权者,称为入阁,才可以叫作“阁老……”显然薛崇训这样的皇亲,就算贵为亲王也不能被叫作阁老。
因为那个柜子里存放都是账目公文等一些比较重要的东西,薛崇训出门前便自己过去取,同时吩咐人准备马车和仪仗。
走到地儿,薛崇训从车上一下来,就感觉到温暖的阳光照在脸上,东边的朝阳刚刚升起,把周围古朴大气而宽不见边的宫廷建筑照上了一层光辉,让它们显得更加宏伟,犹若仙宫一般。
今天还有一次朝会,也许三省六部的人会问到他关于去年平叛之事的重要点,去大明宫之前得事先准备一下。不过这种事儿王昌龄早就写好送来了的,不过薛崇训回来后没顾得上细看,记得还有一份建议文章,大概是对新一年的策略大概,一并放在书房的柜子里了。
面前这座紫宸殿,以前太平公主经常在那里召见大臣……如今地方还没变,不过见的人却变了。薛崇训不由得轻轻叹了一口气,独自向台阶上走去,横照的朝阳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倒显得有些形单影只。到这里来的朝臣没几个,自然是不会出现含元殿大朝时的那般热闹景象。
第一条和高皇后联盟倒是旧话重提,王昌龄只不过是归纳总结一下而已;第二条就有一点先见之明了,有些事儿其实很平常,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提早清醒意识到的;第三条对薛崇训来说最有价值,因为他近段时间都没想河东老家的事儿,特别是自己那一个爹妈生的亲兄弟被贬回河东之后一直没派上用场。那里是自己的家乡,根基所在,确实应该重视,就如飞虎团的底子就是河东武人,家乡的势力不仅能稳固根基,更能提供可信的人才和声望。
孙氏优雅地直着脖子坐在一旁,若无其事地说道:“以前太纵容她了,应该要多加管教。如今薛郎贵为亲王,正妃若是站没站样坐没坐样,不是平白遭人笑话?”
薛崇训一面想一面上了他那辆松木马车,把王昌龄的公文仔细放进里袋,然后才临时去瞧平叛之事各种应该注意的细则。
李妍儿哭丧着脸看着薛崇训,大眼睛几乎要流出眼泪来,无辜极了。她小心翼翼地轻声说道:“别和我说话啦,一说就要掉下来。”
这时候他有种考前找笔记资料突击的错觉,不过也关系不大,到时候在朝里也是可以翻资料回答的,相当于“开卷考试”,只需要浏览几遍那些问题大概在什么位置,心里有个数,临时好找。
薛崇训回到长安才没几天,又正逢元宵,忙完了这头,又打算赶着去宫里看自己的母亲太平公主如何了。
石阶上下的侍卫身披盔甲叉着腿大模大样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神情呆滞,他们仿佛就不是活人,只是一些雕像或是景物一般的东西。
昌元三年的年运就在起床洗漱的繁琐小事中不知不觉地开始,不知不觉地昌元纪年已是第三个年头,和年号频繁更替的以前比起来,这样的情形倒给人以稳定的错觉。但薛崇训知道这种稳定只是暂时的平衡,非常脆弱。
薛崇训坐马车进到紫宸殿的,自然比其他人快,皇帝皇后也一般最后才到,他进去估计还得坐着等会儿。
元宵节一过,年节就基本过完了,人们便要从喜庆轻松的心境中收心开始干正事,一年之计在于春,上到朝廷下到民间,都应开始新的一年的努力。
他刚进书房,就微微吃了一惊,看到李妍儿正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脑袋上还顶着一个瓷盘子,孙氏坐在椅子上看着,两边还垂手立着两个丫鬟。薛崇训愕然道:“妍儿做错了什么事,被大人惩罚了吧?”
他的仪仗队行至大明宫,守门的大概检查了一下,他连车都不用下,直接乘车进宫。先要去参加一个小朝会,因为正月十六的召见常例都比较早。
长廊外头的树枝依然光秃秃的没什么生气,不过看远一些,能看到柳枝上和地面都有一层淡淡的绿意,已经开始发芽了,万物正在复苏。薛崇训快步赶去书房拿东西,也不忘感受初春的新意,其实只要有心,身边会有不少值得去留意的东西。
大朝是逢十逢五才开,但朝廷有个不成文的习惯,一般正月十六各衙门开印办公了,大伙都要在御前聚一下。这种御前召见一般是说政务,通常是宰相和有实权大臣参与,亲王也没资格的,不过今年是例外,薛崇训刚打了大仗回来,军费战果战俘等等都要算算的,自然要他亲自参加。
走出卧房来,虽然气温仍旧比较低,新鲜空气却让人神清气爽,薛崇训的精神顿时好了一些。这些日子练武也顾不上,昨晚又喝醉了酒,身体感觉真不怎么利索,到屋子外头活动活动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