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可怜
果然使者一见到薛崇训就痛哭涕流,述说着乌罗护如何忠于大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岂能让曾经背叛朝廷帮着突厥人的契丹占有其地云云。
“回纥人多地广,但文明程度比不上咱们,恐怕也难以出现苏侍郎这样深谋远虑,预见到族群发展大略的人才。”薛崇训插了一句话。
幕僚们都对乌罗护人没什么好印象,其实在这场战争中他们不仅算不得唐朝的敌人,甚至还是盟友,但猪一样的盟友比强大的敌人还让人头疼。战争初期乌罗护人立功心切不等唐朝同意就悍然出兵向西想浑水摸鱼捞一把,不料在半道遇见契丹骑兵被打得大败,反而因此被契丹趁虚而入把自己的地盘也丢得差不多了,薛崇训中军的众臣都认为他们是自己送死怨不得别人。但战争胜利了乌罗护人就以忠于大唐的身份前来请愿。
苏晋继续说道:“正是如此,若是我们趁此先机把漠南的地盘分一部分给契丹,等以后回纥涉足此地时必会出现一山二虎相互防范的局面。契丹人虽不驯,对中原的敌意也比回纥多,但他们属于室韦血脉,语言文字风俗等非方面与突厥一脉的回纥无法相容。漠南地区出现两个势力,对咱们来说总比一个统一的势力来得好。”
一大早薛崇训就或报乌罗护残部的派使者到草原上见自己来了,薛崇训顿时对左右说:“乌罗护人定是来请求复国的。”
杜暹听罢忙请罪:“臣未能长远考虑,给了契丹人口实,请王爷降罪。”
“正是如此。”苏晋沉声道,“臣久思此事,认为逐渐取代突厥之地的应是铁勒诸部,其部落多是以前的回纥联盟,他们难免因此坐大。不过回纥数十年来的表现对我大唐倒也无甚敌意,在西面抵御吐蕃及北部牵制突厥颇有功劳,只是……”
待使者出去后,薛崇训与众臣说这事儿,王昌龄直白地说道:“契丹人吃到嘴里的地盘,还能轻易退还出去?不管咱们同意不同意,他们肯定不会从乌罗护撤军。又加上杜将军当初为了战局,答应了契丹人的条件,他们更有说辞,恐怕和他们说什么都是白费口舌。”
薛崇训立刻沉声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咱们绝对不能完全信任任何异族,如果能联盟拉拢最好,但坐视他们壮大非明智之策。”
薛崇训只得对使者说:“你在营中暂时安顿,待我召契丹使臣斡旋善后事宜,商议之后再寻解决方法。”
薛崇训点头道:“如果这样做,正好可以用漠南一部分适合牧场的地区向契丹人交换乌罗护,两全之策。苏侍郎今日进言可是此意?”
天气是越来越冷,雪却迟迟未下干冷异常,一出帐篷风刮在脸上就像刀割一样。获悉突厥大部分部落都退到了漠北,唐军及其仆从部队也就停止了行进,但暂时未有班师的迹象。
“臣的看法与王爷尽同。”苏晋道,“回纥的势力太广,漠北瀚海之地有其活动,又要延伸到漠南居于我朝之邻;不仅影响至西域,近年来更有向东面室韦达怛人居住之地迁徙的迹象。这样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就算不是敌人,也是我朝的一个潜在威胁,不得不防。”
有这个缘故,薛崇训当然不能承认契丹对乌罗护的吞并,更不能拒绝其请求,否则国策政令就是自相矛盾在台面根本说不过去。
薛崇训道:“苏‘侍郎’有何良谋?”
道理确是那么回事……薛崇训点头称是随口应付着,并不能断然拒绝,着实对乌罗护人头疼。只因薛崇训上台执政以来奉行的外藩政策是:禁止大鱼吃小鱼,稍强的藩国和部落不能随意吞并周边的小国,以此预防中国周边出现新的能威胁边境的势力,昔日南诏不顾朝廷禁令贸然出兵攻打河蛮诸部,朝廷便出兵干涉阻止了他们的发展;同时尽量分化大股势力,分而治之防止一方坐大。这项国策打的旗号自然就是除暴安良保护弱小、让各国和睦相处,不过出发点仍是巩固中原王朝的统治。
苏晋道:“回纥各部落虽大,但眼下正处低谷。西北铁勒三姓刚被默啜大军所败,突厥汗廷迁残余势力到漠北又让周围的部落寝食难安,他们短时间之内无法顾及向南拓展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