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薛翀
朝臣们倒是不在乎这些八卦,皇帝就一个儿子,他是谁生的有什么要紧?只要父亲是薛崇训就行了,这一点倒是没人质疑。就算不了解孙氏为人,人们也知道她以前是住在大明宫里的,后宫就薛崇训一个男的,而且那么多人的地方;所以薛崇训当初允许丧夫的妹妹过风流生活,说法就是允许她出宫居住。
薛崇训略微一思索,便说道:“你去政事堂给宰相们传个话,就说李奕是个忠臣。”
不知从哪里传出了一些风声,流言这个皇子非皇后所生、而是皇后的亲娘孙夫人生的,这样的流言真假难辨,但多半出于有心之人猜测推论。之前发生的事确实容易引起人们的想象,为什么皇后有孕三四个月之后才公开消息,为何非要送皇后离开皇宫,去往华清宫这座离宫?皇室显赫的地位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世人要悄悄说这些闲话很难避免;不过这样事要拿出真凭实据几无可能,谁吃饱撑的为了八卦消息去冒生命危险收集凭据?
这时的政事堂正在议论兵败的责任谁来负,本来该当事者李奕来领罪,但他已经死了,而且是拒绝被俘自杀殉国的。按照以前的惯例这样的人就算吃了败仗也不会被追究,还要得到抚恤。事到如今,只有张说主动请罪了。杨思勖来到政事堂传口谕,又改变了状况,皇帝特意告诉他们李奕是忠臣,此中的意思不言自明。
二月春风渐暖,因为一件喜事朝野庆贺:孙氏产下了一子(号称皇后所生)。这个小子样子是否可爱、将来是不是聪明都不是最主要的,他降生于世的意义在于新的争权晋王朝有了继承人,他给这个王朝的延续带来了希望。皇帝薛崇训嫔妃众多,子女却很少,在此之前仅有一女,如果他真的没有儿子,意味着将来权力更替时会有暴风骤雨,身居高位的人们谁也不愿意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到时候没有顺利交接,还可能引发长期内战,对普通百姓也不是什么好事。
薛崇训点点头,挥手让她们回避。转身坐到床边对孙氏说道:“我得为他取个大名。”
原来那滑州刺史周吉在州衙被攻破之后下落不明,接着和一众家奴逃到了河北,向李奕自首。李奕本来打算将此人押解回京交由朝廷定罪,周吉求情说自己丢城失地回京肯定是死罪,与其背着罪名而死不如给他兵器冲杀敌营,搏个战死的名声。副将们也劝李奕不用费事,押回京了事;但李奕心软,被周吉慷慨的话说动了,就答应了他的要求。况且皇帝也曾有过这样的做法,在关北三城用罪将为敢死队冲杀敌营。
皇后娘娘……关她什么事,她正活蹦乱跳地抱着不知是儿子还是弟弟的婴儿呢。那老妇简直是瞪着大眼看白色说是黑的,指鹿为马大抵就是如此。
不料周吉带人进入崔启高控制的地盘后,立刻就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崔启高部沿原路进击李奕中军,周吉当了向导。李奕军外围的地方军也够渣,一见对方人多估摸着打不过,几乎没有抵抗就跑;导致叛军主力长驱直入打了李奕个措手不及,兵败如山倒不到一天工夫就完了,自己也落了个杀身成仁收场。
一个比较机灵的老妇忙道:“谢陛下恩,皇后娘娘一定能很快康复贵体。”
此时朝廷里气氛不太好了,李奕是张说推荐下去的,现在没成事张说也得受点牵连;而且李奕已经死了,他是程千里的心腹,程千里也不好受。而且接下来该怎么办?继续派大将下去主持地方军围剿,还是直接上书从关中调精兵?
不过薛崇训好像没有要杀她们的意思,他说道:“你们都下去,华清宫谁管账的,传朕的口谕找他领赏。”
薛崇训看完了奏章和内厂密报,见在旁边当值的宦官是杨思勖,就问杨思勖:“张说推荐的李奕本来是程千里的人?”
长春殿的产房内,产婆和宫女们都跪着,她们非常害怕,因为床上满头大汗疲惫地躺着的人是孙夫人、皇后的娘,这些帮助孙夫人顺利生产的人也不图赏赐,她们稍微用点脑子想就会想到:可能被灭口。薛崇训那俩母子脱离了任何律法道德甚至人间规则的约束,他们想杀几个人连理由都不用,比捏死几只蚂蚁还轻巧……这不能怪薛崇训,如果没有他扮演这个角色,会有很多人来争这个角色;这个时代的共识,必须有一个至高权力者,就像天上必须有一个太阳。
杨思勖躬身谨慎地答道:“他是兵部的人。不过他有个妹妹在程相的府上,很得程相的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