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七章游击干部训练班13
经过几位师傅的介绍,李青林立刻就明白了。
苏湖地区印花蓝布之所以畅销不衰,正是因为社会分工细致,每行每业甚至每个工艺环节都有充分的竞争。为了让自己比别人强,这些民间匠人们挖空心思提高技艺,在这样的良性竞争环境下,苏湖地区的印花蓝布质量越来越好,到最后想不出名都不可能了。
听完了老师傅们的介绍,李青林当场拍板,尊重老师傅们的意见,染坊将印花蓝布作为第一批产品推向市场。为了第一炮就打响,李青林还决定,正式销售之前要进行试验生产,等到产品质量达到一定水平才销售,试验产品如果失败,宁愿将残次品烧毁也不能拿到市场上去卖。
李青林的这个建议立刻得到了工匠们的欢迎。他们纷纷表态,既然老板有这样的决心,为了今后的发展,他们一定拿出家传绝技将生产搞好,绝不会砸了老板的牌子,更不会砸了自家家传手艺的牌子。
对于郭成山要求增加股本的要求,李青林当然答应下来,不过他要求在产品没有打响之前绝不能盲目扩大生产。
主意打定了之后,当会议一开始时,郭成山提出来自己要增加投资,郭成山的设想就是一次性投资到位,从布匹采购直到布匹销售全套都要掌控在染坊的手中,以达到利润最大化。
郭成山的建议一提出来,那三个老师傅竟然出言反对。不过他们不是反对郭成山增加投资,而是反对郭成山这种大而全的经营办法。
李青林和潘可为都没办过这种生意,不过既然老师傅们都反对,那就是说明郭成山的想法肯定有不切实际的情况,李青林于是让这几位老师傅将自己在家乡的做法介绍一下,这样也好做个决策参考。
三位老师父开始介绍起自己在家乡是怎样运作的。
在苏湖地区,普通的染坊一般是专门染色的,至于印花、刮浆是由专人负责,这些人挑着一副担子走街串巷、走乡串村,担子的一头装着石灰和黄豆粉,另一头装着印花版和刮印工具,这些人被称作“印花担”或者“印花匠”。
印花匠的担子里有多种图案的印花版,农户凭着自己的喜爱进行挑选,然后再由印花匠们将这些在农户提供的布匹上刮好浆,制成坯布。而农家则将已经制好的坯布送到染坊,印成成布。
其实在印花之前,还有人专门种植蓼蓝,有人专门制造蓝靛,有人专门制造皮纸并刻制花版。
苏湖地区也不是没有大型染坊将整个印花工艺都进行,只不过那都是外边有了大订单才生产的,因此在一般的染坊里不会库存布匹。而按照郭成山的做法,那就是买来布匹自己加工,然后再自己销售出去,这样资金压力大,风险也就高了。
这几位师傅还提出了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染坊刚刚开办,在市场上还没有名气,如果贸然印染大量布匹,如果到时候真的销路不好,这种印染好的棉布储存时间一长品质就会下降,这样更会影响染坊的声誉。
综上所述,几位师傅都建议一开始进行试生产,生产的产品就以他们最拿手的印花蓝布,以他们的手艺染出来的印花蓝布应该不会太差,等到染坊使用印花蓝布打开市场以后,染坊再进行大规模生产并增加其他花色品种,这样成功的几率高、风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