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小透明
如果趁机给县教谕定品的话,还可授县教谕一职。
而按照魏晋旧制,文学掌故在职满两年,可试通三经,通过者为“太子舍人”——当然,现在未立太子,但可授同品级官员。
这都是魏晋旧制,只不过以前被人为阻塞了,没让这条当官渠道畅通运行。
父亲是真想强力疏通这条渠道,为此已经默默等了三年,期间什么话都没说。到了明年,当授了一批试通二经的太学生为官时,估计会让很多人震惊。
考虑到太学生可以不断试经,步步攀升,这可真了不得了。
说完,司马确话锋一转,又道:“其实就算给县教谕定品,也没几个人愿意来当官。”
“为何?”
“这种官升不上去。”司马确说道:“很可能一辈子当县教谕到死,运气好能升郡博士,但郡博士难道是什么大官吗?”
邵彦了然。
这种官确实没意思,对士人几乎没有吸引力。除非诸郡如太学那般试经,通过者可以当官,如此就能一跃而为炙手可热的清贵官,但这又怎么可能呢?那样的话,郡博士岂不是与郡中正相当,甚至完全取代了郡中正?
到了那个时候,县教谕、郡博士的数量就会慢慢增加,总有一天会不缺人的。
太学生这条仕宦渠道,才会真正被人重视,而不像现在这样被父亲每年下诏令诸郡子弟入学——犹记得征荆州之时,战后令荆襄士族选派子弟入太学,那些人还不以为然,不觉得这是赏赐呢。
县教谕、郡博士多了之后,郡县二级学校的学生就多了。而学生多了以后,太学也就有了更广阔的选材来源,这是相辅相成的事情。
(本章完)
邵彦突然想到了太学。
太学现在学生不多,水平也参差不齐。自开平二年二月初招收了第一批约百名“门人”,至今已历三年。
按规定,入学满两年就可试经。去年三月,已有数十人试通一经,去掉“门人”头衔,变成了“弟子”。
到明年三月,那数十名子弟又可试通二经,通过者可补“文学掌故”(从九品)。
听父亲的意思,如果试通二经者不愿继续读书的话,直接就授文学掌故,到太常寺当官,或者超授郡博士,到郡学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