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纹(出书版) 第16节
钟宏达“啊呀”一声,猛地把头缩了回来,却见小唐已笑着将小针收了回来,撇着嘴说:“切,逗你呢,这只小针是我的心尖尖儿,你的眼睛还不配用。”
当时我以为小唐不过是开玩笑,这根小针细细短短的,掉在地上就找不着了,能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日后当我们深入锦州古塔,遭遇种种机关后,我才知道这小针还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救命宝贝。
小唐的话让我们彻底否定了两块龙板是同一个文身师的刻形之作,至于为何形态高度一致,目前算是多出了一个谜。
钟宏达让老穆把桌面拾掇干净,又打开另一个皮包,抽出一束大大的卷轴,展开铺在桌上,是一座高塔的立体结构图,纸面微微泛黄,显然有些年头了。
钟宏达指着卷轴说:“根据眼前种种迹象来看,国安高层还是倾向于锦州古塔内含玄机,特意从中国文物局调来了锦州古塔的结构图。”
小唐告诉我们,她这种手法叫双手文刻术,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眼前的刺镂同状纹理,另一种则是刺镂异状纹理。说着,她捏起两枚银针,左手针先落,快速刺击后,划出一条横向长弧,右手针再落,紧贴下面划出一条纵向长弧。稍顿片刻,两手同时飞速运针,线条走形却毫无相同之处。
片刻,小唐轻轻收针,桌面上立刻出现了一朵带着茎叶的菊花,如风掠过,摇曳不定。
原来,小唐左手刻花团,右手刻茎叶,最后汇聚组合。如此分心二用,二者竟然结合得完美无瑕,令人叹为观止。
小唐一板一眼地跟我们解释,文身术千变万化,手法技巧繁多,但都是讲求同样一条规律,也就是针、势、心、物的四者合一。也就是说,指端刺针品类、运针手法形势、心中敏锐预测和受刺物体的质地结构,是牢牢相依、密不可分的。忽略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称不上文身刻形中的上品。
说到这里,小唐伸指轻点桌面,肯定地说:“就算两块龙板并排放在一起,我双手同刺,但是,要想刺后面,就必须翻转过来,位置角度肯定会发生偏差,截面和背面的图案难免不同。谁也做不到环周刺物法的。”
我心中一动,急忙问他:“钟司长,是不是想让我们探探古塔?”
钟宏达点了点头,“没错,上面就是这个意思。锦州古塔建于辽道宗清宁三年,用来收藏皇后所降的舍利子,是国家二级保护文物。建国后做过细致勘测,内部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估计这猫腻在下面。考虑到你是这起事件的当事人,探塔工作就交给你,老穆和小唐会给你打下手。至于能不能找出问题,就看你们几个人的本事了。”
我点了点头,心想老穆经验丰富,有他从旁协助,那自然最好不过,可带上小唐就纯属累赘了,到时候要是真的发生危险,还得分心照顾她。不禁又追问一句:“除了我们,还有谁?”
钟宏达嘿嘿一笑,一边慢慢卷着画轴,一边说:“甭指望别人了,就你们三个。而且你们去了之后,不会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任何协助,为避免走漏消息,这件事只有国安最高层,还有咱们四个人知道。”
是不是还有一种可能:将两块木板用绳索绑缚,竖直悬立,下方加以支撑物固定,文身师在旁边转圈游走行针。
小唐笑了笑,说:“也不行的,俗话说力从地起,身土不二,文身术的‘势’也是这样。‘足不稳,势必乱,心随之畏,物则易夭’。《墨文堂集》里说得清清楚楚,可不是我自己胡编的。”
我们面面相觑,想不到文身术还有这么多讲究。钟宏达摸着下巴,好奇道:“我原来以为文身就是蘸上染料往肉上扎呢。”
小唐轻轻一笑,说:“又不是打针,哪能那么简单呢。而且不光这些,染料也分为好多种,根据不同受刺物的材质属性,要施以不同墨料,比如西湖鲈鱼胆、南海墨鱼汁,还要配合不同的刺针。”说着,她将随身挎包打开给我们看。
挎包内装有不少花花绿绿的小瓶小罐,小唐取出一只巴掌大小的粉红色荷包,解开绒绳,里面插满了各种粗细不等、长短不一的银针,其中挂有一个极小的口袋,绣满金丝银线。她从口袋里捏出一根细如牛毛的银白小针,眼珠转了转,突然作势往钟宏达脸上刺去,大喊道:“刺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