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有对比才有快乐
这也是为什么根据这种配方来试验的原因,不是自暴其短,其它的还记录了不少东西,但是根本不懂,搞不明白说的是什么。
像一个压力震荡熔炼法,说是用x力场的力场线匀质穿越,然后调频起振,使金属产生同频物理震荡,自我摩擦达到调节金属成份的目的。首先x力场是什么东西,洪森就没搞明白,后面的匀质穿越啦,调频起振啦,物理震荡啦,都什么东西更不明白了,反正了,就只能舍弃。
所以说,那么多的资料,只能拿出四个成品,不是没理由的——by洪森。
言归正传,洪森和魏槐用魏槐舅舅工厂里的一台老式中频感应炉,改造成了山寨版的磁流体涡流熔炼炉,把埃兰的磁能,改成了地球的电能,虽然起来复杂了很多,但反正是弄出来了。
钢水包加了亚真空环境,防止氧化污染,并加装双层壳体,添加了环式注射入料口和内嵌式原料包,可以一次性冶炼,无须多次开炉入料。
如果能用吹塑机制造,倒也简单,金属离子直接塑形,一切杂质都是纸老虎。
可惜,一来吹塑机根本没法大批制造,唯一一台还是埃兰带回来的组件,二来,这东西流出去,绝对会对科学发展造成巨大冲击,直接让很多应该出现并储备下来的技术胎死腹中,三来,没人打算当小白鼠,这东西拿出去怎么解释啊?!第四,不用第四了,这三条一列,四人就一致pass了。
所幸,现在有个叫粉末冶金的东西,把金属用各种方法制成~000微米的粉末,然后加入石蜡、油脂等增塑剂,再用高速冲压,或者爆炸成型之类的手段压制成形,最后烧结成所需的器件。
相当不错,但跟塑钢没关系!
魏槐只是借鉴了粉末冶金的第一步,金属原料粉末化,这样成本很高,但粉末化后,金属成份就变得均匀了很多,配比会相对容易,先成功,以后再说改进的事情。
加料时间,钢水温度,成份解析,一切都使用自动化控制,无须人工干涉,实际上也不能干涉,很多时候,反应就在瞬间,人可没电脑快。
原本恒定的交变电磁场频率,改成了二百赫兹到二十万赫兹可调,顺应内部不同的融化区间变幻,并调整电磁搅拌涡流结构,让钢水旋转更加均匀,加热速度更加快速。
…………
等等等等,改造后的中频感应炉,除了电线还是原装的,其它都是新的,补丁摞补丁,还能不能算中频感应炉都两说,应该是不算。
当然,一开始的时候,没这么自动化,人工操作占了大部分,成品率也低的可怜,直到第三次洪森去埃兰,专门找依莲把改造方案再次优化,回来后,再次对那套中频感应炉大肆改造,才让成品率稳定到了八成上下,当然,前提是操作够熟练,原料够纯净,够均匀,否则……
原料问题暂时解决了,然后就是最让人挠头的事情了——“复杂到蛋疼的工艺”,这是金属研究院那些家伙的原话。
这就是第二点,炉子问题。
塑钢,虽然是借鉴产物,但归根结底,还是埃兰产品,埃兰的科技基础是磁,而不是电,所幸的电磁一般不分家,两者的转化还没到无法沾边的地步。
洪森第二次去埃兰带回来的那个学生笔记,里面纪录的那种金属材料,也就是塑钢的前身,冶炼使用的是一种磁流体涡流冶炼炉,当然,名字是洪森给起的。
这种冶炼炉,用的是埃兰特有的磁流体科技,磁流体超高速回旋,爆发出强烈的磁力线不断搅动炉体内金属材料,从而产生匀质的高温,融化金属,这种原理,跟地球上一种电磁感应炉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