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竞技 >带着系统去宋朝 > 第121章、妙哉!妙哉!妙哉!

第121章、妙哉!妙哉!妙哉!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不懂的事情就果断承认不懂。

不可装懂。

不懂装懂,用木炭布袋过滤法去忽悠古人,态度还那么拽,实验当场失败,肯定会被古代人活活打死的。

所以我们飞哥不敢装。他也就是随便猜猜……浓到粘稠状态,处于凝结临界点的高浓度溶液,所含几种物质,先后析取出来的时间分界线,恐怕是在高温和常温下,不大明显吧?分界不明显,就意味着空有实验价值,没有量化生产的可行性。

所以皇室以及高等贵族,在很古老的年月里,就能吃得上所谓的“饴盐”,这个饴盐,就连李时珍都不知道是怎么弄的。李老师仅仅只在他的书里,十分客气地写了一句,听说有饴盐,详情不清楚。

啥?你说岳飞不会枉杀好人?错!地球人都知道岳爷爷是愚忠到底的。

反过来,我是人畜无害的老实人,我从未来带了些土特产给你们。快收下吧!一点小小的心意,不成敬意。没有前置条件,也不指望换取什么。这样的话,大概能多活许多年。

范纯粹截获那本唐云传,我们飞哥当然也是看过的。一千六百万人都看过呀,我们飞哥怎可能这么落后。

飞哥当然知道木炭麻袋过滤法,仅仅只能够过滤固体渣渣,根本没办法把都是水溶性的硝酸钾和氯化钠分开。

要想把氯化钠和硝酸钾分开,必须知道这两个东西各自的“溶点”。这个事情略复杂。这两样都是常温下溶于水的,其实不存在“溶点”一说。毕竟我们飞哥是厨子,不是化学士。

李时珍是大明朝著名的权威专家啊!你凭什么想要超过他。

反过来讲,为什么古人炼盐,需要耐心等待夏秋之交的大风天?很可能,在较低温度下,硝酸钾和氯化钠分别析出的临界点分界线,间隔区间会拉开比较大。这样才有把握将其顺利分开。

这一切,仅仅只是猜测。

飞哥心里头痛感知识才是力量的硬道理,暗自发誓倘若回到二十一世纪,一定要赶紧去看化学书!

现在,人在大宋,也没地方去查。

我们飞哥熟知腌萝卜的奥义。虽然不知道专业的化学士语言应该怎么加以措辞,但,飞哥可以用厨房里的通俗大白话,把这件事情掰个清楚。

无论硝酸钾还是氯化钠,还是任何其他的水溶液,这溶液越是浓缩,就越接近结晶析出的临界点。

这个道理很容易想到的,曾经在厨房里把汤熬糊过的,对此都有深刻认识。汤汁越煮越浓,逐渐就有固体析出。“彻底煮干”这个动作,不可能是在一毫秒内瞬时完成。而是,一步一步,逐渐完成。这意思就是说,当这锅汤,被煮得快要彻底干掉时,就已经开始有固体结晶物一点一点地析出来。最敏感的成分,最早析出。最惰性的成分,拖到最后,在最后一刻最晚凝固。

这里头有一点点时间差。

飞哥虽然不懂化学,却可以猜到。古人煮盐的时候,肯定是注意到了这么个渐变过程的。却一直猜不透为什么古人不做一个漏斗状的大锅来熬盐,这样不就可以在锅壁上分层次仔细刮出不同成分的硝和盐了吗?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